|
高原的风,吹过马塞卢工业区,带着刺骨的寒意。 三五成群的纺织女工,在一家家制衣厂门口徘徊,她们脸上写满了焦虑。 44岁的莱克森·比利就是其中之一。她不久前被裁员,现在连下一顿饭在哪都不知道。 “家里情况很糟糕,我们没得吃。”她对着记者喃喃自语。 更让她揪心的是,女儿下周就要开学了,第三季度的学费还没着落。 这场突如其来的失业潮,源于美国的一纸关税令。 7月31日,美国宣布对莱索托商品征收15%的关税。一夜之间,这个小国80%的纺织订单被取消,约1.3万人瞬间没了工作。 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调整,对这个23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就是一场国家级的灾难。 独立的骨气与现实的耳光 莱索托,一个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却拥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全球最大的“国中之国”。 它的国土被南非360度无死角地包围,没有一寸海岸线。 当年,他们铁了心要独立。 19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并入当时正在搞种族隔离的南非,要么自己单干。 他们选择了后者。1966年,莱索托王国宣告成立,人们满心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 然而,独立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 独立不到四年,国内就乱了套。执政党在选举中失利,竟直接宣布结果无效,取消宪法。 从此,政变、兵变、内斗,成了这个国家的日常戏码。政治上的混乱,直接吓跑了所有外资。 被巨人捏在手心的经济 地理上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山,被称为“天空王国”,听着浪漫,实则是发展的枷锁。 山地崎岖,可耕地少得可怜,粮食都不能自给。修一条公路,难如登天。 经济命脉完全被邻居南非攥在手里。 大量青壮年只能涌入南非的矿山和工厂打工,把血汗钱寄回家。侨汇,成了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南非经济打个喷嚏,莱索托就得重感冒。 这些年南非经济衰退,矿山减产,最先被裁掉的,就是这些外籍劳工。 失业青年大批返乡,却发现国内根本没有工作岗位。青年失业率一度飙升到骇人的40%。 唯一的支柱产业纺织业,也完全依赖对美国的出口优惠。现在,这根救命稻草也被抽走了。 想吞并都嫌弃的“包袱” 很多人会问,既然活得这么艰难,为什么南非不干脆把它吞并了? 南非财政部算过一笔账,真要吞并莱索托,就得承担起它破败的道路、电网和通信系统。 还得把公共服务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并偿还其所有外债。 三年内,南非的财政赤字可能因此暴涨4个百分点。 南非自己本就面临着失业、贫困和治安等一堆棘手问题,实在不想再背上这么一个沉重的“包袱”。 对南非来说,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维持现状。 让莱索托继续当一个友好但极度依赖自己的邻国,这样既能稳定获取其丰富的高原水资源,又无需承担全面治理的责任。 结语 面对危机,莱索托政府宣布国家进入为期两年的“国家灾难状态”,紧急调拨资金应对失业潮。 中国援建的光伏电站和公路项目,缓解了能源短缺,改善了交通。世界银行和欧盟也伸出了援手。 在马塞卢的工厂外,下岗的女工们依然每天来等候机会。 非洲出口纺织品工厂的负责人科贝利,正四处筹钱,想引进新设备,开拓欧洲市场。他说:“我依然相信未来会更好。” 只是,这句“更好”听起来有些苍白。 争取独立,靠的是一时的勇气和热血。但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却需要百倍的智慧、坚韧和务实。 莱索托的故事,就是这道难题最真实的写照。独立的尊严是有了,可富足的生活,还在遥远的山那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