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新式火箭炮现身,为何处处像中国货?背后难题不简单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朝鲜新式火箭炮现身,为何处处像中国货?背后难题不简单

发布日期:2025-10-26 03:43 点击次数:87

10月初那场阅兵式还没过去多久,朝鲜摆出来的新家伙就让人议论纷纷了。特别是那款头回露面的自行火箭炮,懂行的人扫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玩意儿跟咱们中国的好几款装备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管是底下那车,还是怎么装弹,都透着股熟悉的味儿。

话说回来,看着像是一回事,真正掌握那套远距离精准打击的本事,可就是另一回事了。朝鲜这次搞的新装备,面子上是撑起来了,里子到底硬不硬,还真得好好聊聊。

说起朝鲜的火箭炮,以前那都是俄罗斯风格。早些年从苏联那BM-21“冰雹”开始仿制,后来弄出来的240毫米家伙,也还是延续着俄式那套路子——管够粗、火力猛,就是自动化程度跟不上趟。几十年下来,基本没跳出这个圈子。

转变是从最近几年开始的。2024年3月份,朝鲜那边悄悄放出来一款试验型火箭炮,头一回用上了卡车底盘加模块化发射箱。当时就有人说,这不就是学咱们中国SR-5的外贸版本吗?现在看来,那会儿就已经在酝酿转型了。

这次阅兵公开亮相的新装备,算是把这个转变彻底摆到台面上了。你看那6×6的越野卡车底盘,跟中国11式火箭炮卡车版的设计思路一模一样,就是为了在烂路上也能跑得快。关键在于装填方式的改变——现场展示了两种模块化发射箱,一种装2个9管220毫米的,加起来18管;另一种装2个20管122毫米的,合计40管。

这种“一辆车能干多种活”的玩法,正是咱们中国11式、191型火箭炮的拿手好戏。不像以前那种俄式火箭炮,一发一发慢慢装,现在换个发射箱就能快速切换弹种,二次准备时间能省一半多。你再看俄罗斯今年刚推出的“萨尔玛”300毫米火箭炮,还在用固定发射管,装一次弹得2个人忙活半小时以上。对比之下,朝鲜这次的新装备,反应速度已经明显甩开俄式那套老路子了。

不光是火箭炮在变,这次阅兵里朝鲜的自行榴弹炮也有新动作。用了好些年的152毫米俄式口径不要了,改成155毫米,炮管长度跟中国05式自行榴弹炮的52倍口径设计很接近,连炮塔布局都能看出相似的影子来。

你可能要问了,为啥非得换成155毫米?这里头有门道。现在全世界主流国家——中国、美国、韩国、德国,用的都是这个口径标准。朝鲜选这个口径,以后在弹药兼容和技术升级上能少踩不少坑。

说白了,这背后反映的是对现代战场需求的重新认识。去年俄乌那场仗打下来,双方都暴露出传统火炮的毛病:老式牵引炮转移慢,容易被无人机盯上打;固定口径的自行火炮,面对不同距离的目标时不够灵活。

朝鲜那地方,南北纵深就那么点距离,对武器的机动速度和打击灵活性要求特别高。这次新火箭炮为啥用卡车底盘?就是为了“打了就跑”。在韩国“玄武”导弹和美国侦察机的眼皮子底下,只有跑得快才能不被打,这跟中国火箭炮强调的“机动-打击-撤离”作战思路完全是一个路数。

长得像不代表能打得一样准,朝鲜这新装备还有个大麻烦绕不过去:精准打击能力到底行不行?

远程火箭炮要想打得准,离不开两样东西:制导系统和定位系统。咱们中国的191型火箭炮,能做到一百多公里外误差不到10米,靠的是惯性制导加卫星制导双保险,北斗系统能提供实时定位修正。

可朝鲜现在没有自己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啊。之前试射远程火箭炮,主要靠惯性制导,命中误差普遍在100米开外。今年8月份,韩国联合参谋本部发过一个报告,说朝鲜试射的一发220毫米火箭炮,打30公里距离时误差达到80米。这精度打打集群目标还凑合,要是想打桥梁、雷达站这种精准目标,那就差远了。

虽然有人猜测朝鲜可能会想办法用上北斗系统,可卫星导航信号的接收和加密技术,不是随便装个模块就能搞定的。中国对外提供的北斗民用信号精度在10米左右,要用到武器制导上,需要专门的加密终端和授权。这方面现在没任何公开消息显示双方有合作,所以这个技术难关怎么过,还真不好说。

除了制导问题,模块化发射箱的材料和工艺也是个坎儿。咱们中国火箭炮的发射箱用的是复合材料,又轻又能重复使用。朝鲜这次展示的发射箱,从外观看可能还是金属材质,时间长了容易变形,会影响射击精度。后续能不能解决材料问题,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弹药生产能力。模块化发射箱虽然方便,可对弹药的标准化要求特别高。中国能做到不同口径、不同射程的火箭弹都按统一标准生产,质量控制体系相当成熟。朝鲜的工业基础跟中国比还有差距,能不能批量生产高质量的标准化弹药,也是个未知数。

从这次阅兵能看出来,朝鲜在武器发展上正在往中国思路上靠。从模块化设计到口径选择,都是根据现代战场需求做的实际调整,这个方向没问题。

可装备发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照着抄”就能成的。精准打击需要的制导技术、定位技术,还有核心材料工艺,这些都得靠时间慢慢积累。就好比你看着人家菜做得香,照着菜谱炒一遍,味道可能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火候、调料配比、原材料质量,这些细节才是关键。

对朝鲜来说,迈出转型这第一步挺关键的,至少说明人家在琢磨怎么适应现代战场的需求。可要真正形成实战能力,后面的路还长着呢。技术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从材料科学到电子技术,从精密加工到质量控制,哪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这种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技术路线的做法,也给外界观察半岛武器发展提供了新角度。说到底,武器装备的发展从来都是跟着实际需求走的,不是为了好看才搞的。朝鲜选择借鉴中国的模块化思路,说明人家认可这套打法在现代战场上的实用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光有装备还不够,还得有配套的战术体系、训练体系,甚至整个作战理念都得跟着变。中国的火箭炮能发挥出那么强的战斗力,不只是装备本身先进,更重要的是有一整套成熟的使用战术和保障体系。这些软实力的积累,可能比硬件仿制更难,也更需要时间。

你觉得朝鲜这次转型能走多远?这种借鉴别人技术路线的做法,到底能不能真正提升实战能力?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