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睁眼说瞎话?美国通胀高企,民调结果出炉,表现竟不如拜登!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特朗普睁眼说瞎话?美国通胀高企,民调结果出炉,表现竟不如拜登!

发布日期:2025-11-24 23:26 点击次数:128

美国政府停摆三十八天了,民主党在全国选举里大胜,特朗普却在台上一遍又一遍喊“通胀降了”。

他站在讲台前,手一挥,声音拔高,说能源价格、汽油价格、生活成本,全都下来了。

语气笃定得像在宣布一场胜利,仿佛只要他说出来,现实就得照着改。

可超市里的鸡蛋还在涨。

加油站的计价器数字跳得比心跳还快。

老百姓拎着购物袋走出来,看着收银条上的总额,眉头拧成一团——这叫什么“降”?

嘴上说得再响,口袋空空才是真。

特朗普反复强调通胀下降,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听得人耳朵起茧。

他把拜登时期的生活成本抬出来当靶子,说那时候物价飞涨,人民苦不堪言。

现在?他说我们赢了,经济回来了,通胀压下去了。

问题是,没人感觉到。

谁家买菜不看价格?

谁加油不盯着屏幕?

以前五十美元能装满半个冰箱,现在连两块牛排都扛不住。

面包贵了,牛奶贵了,连狗粮都在涨价。

你说通胀降了?谁信?

这不是体感问题,是生存问题。

食品、汽油,这两样东西天天见,月月花,躲都躲不掉。

它们涨不涨,根本不需要经济学家出报告,主妇算一笔账就知道。

所谓的“通胀下降”,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句飘在空中的口号。

听得到,摸不着。

风一吹,散了。

可数据也不帮他。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报告清清楚楚写着:九月年度通胀率,3%。

三个百分点,不是小数。

你可以说它比去年峰值低一点,但低一点不代表安全,更不代表“已经解决”。

关键是,这个3%是怎么来的?

推手之一就是能源。

八月到九月,汽油价格一路往上冲。

炼油厂检修、地缘局势紧张、库存下降,几个因素叠加,价格蹭蹭涨。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直接反映出来了——交通类支出明显上升。

食品呢?

更离谱。

九月的平均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高出一大截。

不只是肉类,蔬菜、乳制品、加工食品,全在涨。

供应链还没完全恢复,气候异常影响收成,劳动力成本也没降,哪一环都不松口。

核心PCE物价指数也爆了。

这个美联储最看重的指标,九月涨幅超过市场预期。

剔除波动大的食品和能源,它反映的是底层通胀压力。

它还在往上走,说明通胀根本没被摁住。

这些数据凑在一起,特朗普的“通胀下降论”就像纸房子,一推就倒。

他嘴硬没用。

数字不会撒谎。

更尴尬的是,他自己团队开始拆台。

副手幕僚长布莱尔私下放话,说政府必须正视“可负担性”问题。

前顾问班农也在采访里直言,不能再回避民生困境,民众真的撑不住了。

可特朗普呢?

公开场合说“没必要谈可负担性”。

好像这个词不存在一样。

一边否认通胀严重,一边又在“真相社交”上发帖,要求司法部调查肉类加工企业,说他们合谋抬高牛肉价格,坑害消费者。

这操作太割裂了。

你要真觉得是企业操纵,那就拿出证据查啊。

可你之前跟阿根廷、巴西签的贸易协议,早就让美国牧场主骂翻了天。

廉价进口牛肉冲击本土市场,本地养殖户叫苦连天,你现在又跳出来要“保护牧场主”?

前后矛盾,立场摇摆。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是政策,是表演。

共和党内部也开始躁动。

不少议员私下抱怨,说应该抓住“拜登时期生活成本高”这个点猛攻,这是选民还记得的事。

可现在总统自己跑偏了,不去强化共识,反而搞些莫名其妙的动作。

参众两院的共和党人已经在讨论,中期选举前要不要调整策略。

有人提议聚焦住房、医疗、育儿这些具体支出项目,别再空谈“经济强劲”。

毕竟,选举刚敲了警钟。

弗吉尼亚州,所有县全部“翻蓝”。

民主党拿下关键席位,这不是偶然。

那是选民用选票说话,告诉你他们不满。

民调结果更扎心。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现在花钱比以前多得多。

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家庭预算紧张,三分之一的人说不得不削减基本开支。

谁该为此负责?

很多人指向特朗普。

他的政策支持率持续下滑,尤其在低收入群体中,信任度跌破底线。

更多人认为,他的减税和 deregulation 并没有惠及普通人,反而让大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招聘市场也不行。

职位空缺数在降,新岗位增长缓慢。

劳动参与率卡在低位,很多人干脆不找了。

零工越来越多,全职工作越来越少。

时薪涨了一点,可跑不过通胀,实际收入还是缩水。

社保福利也在缩水。

联邦医保报销比例下调,养老金调整幅度跟不上物价。

老年人被迫动用储蓄,年轻人担心未来能不能领到钱。

贷款违约风险悄然上升。

信用卡逾期率回升,汽车贷款违约增加,学生贷款重启后还款压力陡增。

低收入家庭陷入“赚得少、花得多、欠得多”的死循环。

这些细节,才是美国的真实。

不是白宫发布会的PPT。

不是财经频道的乐观分析。

是厨房里的沉默,是加油站的叹息,是工资单和账单之间的巨大鸿沟。

特朗普看不见这些。

或者,他看见了,但选择忽略。

因为他一旦承认,就等于承认失败。

可不承认,只会让失败来得更快。

民主党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拜登当年握着就业数据、GDP增长率,一堆亮眼指标,可民众感受不到。

工资没涨,物价飞涨,最后公信力崩塌,选举惨败。

现在特朗普走的是同一条路。

手里拿着部分改善的数据,拼命放大,无视结构性问题。

以为只要不说,问题就不存在。

可问题一直在。

而且越积越大。

弗吉尼亚的翻蓝不是终点,是预警。

如果接下来几个月,通胀继续顽固,就业没有起色,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大概率要栽。

这不是预测,是逻辑。

选民用脚投票,从来只看切身利益。

你讲再多宏观叙事,不如一加仑汽油便宜五分钱来得实在。

更麻烦的是,共和党内部已经开始分化。

保守派要 fiscal discipline,要砍赤字。

实用派要 stimulus,要补贴民生。

自由意志派反对干预市场,可又拿不出缓解痛苦的办法。

吵成一团。

没人能统一口径。

而民主党那边,趁机打出“可负担生活”牌,提出食品补贴、公共交通降价、儿童营养计划扩面。

哪怕只是提案,也让人看到他们在试图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白宫还在发通稿,说“总统领导下的经济复苏正在深化”。

笑死人了。

复苏在哪?

在演讲稿里吗?

在那些精心挑选的数据片段里吗?

真正的复苏,是妈妈能在超市多拿一盒牛奶而不犹豫。

是司机加满油箱时不心疼。

是年轻人敢租房、敢结婚、敢生孩子。

这些,现在都没有。

反而越来越远。

特朗普的“嘴炮通胀下降”,本质上是一种逃避。

他不愿意承认政策失效,不愿意调整方向,宁愿用语言暴力覆盖现实。

可现实不会消失。

它只会积累,然后爆发。

2025年的美国,已经处在临界点。

经济数据分裂,社会情绪焦虑,政治极化加剧。

任何一次外部冲击——比如中东局势升级、全球供应链再断、金融市场波动——都可能引爆更大危机。

而领导人还在玩文字游戏。

真是荒唐。

更荒唐的是,还有人相信他。

他的基本盘依然稳固。

铁杆支持者在社交媒体刷屏,说通胀确实降了,是媒体在抹黑,是拜登余毒未清。

信息茧房牢不可破。

你说数据,他说阴谋论。

你说物价高,他说是你不会过日子。

这种撕裂,让解决问题变得几乎不可能。

因为连“问题是否存在”都无法达成共识。

一个国家,如果连现实都无法共同认知,还能做什么?

什么都做不了。

只能等。

等到问题大到谁都无法忽视。

等到街头出现抗议。

等到财政彻底崩溃。

但这期间,普通人已经在承受代价。

他们不敢生病,怕医药费。

不敢换工作,怕断保险。

不敢买车,怕油价。

不敢生娃,怕养不起。

这种压抑,弥漫在整个社会。

中产在滑落,底层在挣扎,连所谓“受益阶层”也不踏实。

谁知道明天会不会轮到自己?

而总统还在喊“通胀降了”。

一遍,两遍,十遍,百遍。

他以为重复就是力量。

可力量来自行动,不是言语。

真正的力量,是推出抑制能源价格的机制。

是打击垄断,打破农业综合企业的定价权。

是重建制造业,减少对外依赖。

是改革税收结构,让财富分配更公平。

这些,他一个都没做。

他做了什么?

减税, deregulation,放松金融监管,推动化石燃料开采。

短期刺激有了,长期隐患堆得更高。

现在问题来了,他又想靠嘴糊弄过去。

不行了。

这一套不灵了。

民众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们知道谁在做事,谁在演戏。

他们记得谁让他们过得好一点,谁让他们越来越难。

2025年的中期选举,会是一次清算。

不是对政党的清算,是对态度的清算。

是对“是否尊重现实”的清算。

如果你无视民生疾苦,只顾自我催眠,选民就会让你下台。

就这么简单。

共和党若还想保住国会,就必须逼总统面对现实。

必须把“可负担性”放在首位。

必须拿出具体方案,而不是空话。

食品价格怎么压?

能源补贴怎么发?

低收入家庭如何援助?

这些问题,必须回答。

否则,蓝潮还会继续。

不止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亚利桑那、佐治亚,都会危险。

这些摇摆州的选民,最敏感的就是生活成本。

他们不在乎GDP增速是2.8还是3.1。

他们在乎一加仑牛奶多少钱。

特朗普如果不醒,整个党都要陪葬。

这不是危言耸听。

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他已经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

沉浸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以为说出来就是真的。

可世界不按演讲稿运行。

通胀不会因为你说“降了”就真的降。

民众也不会因为你说“赢了”就觉得日子好了。

他们每天都在计算。

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

他们的账本,比任何经济模型都真实。

而那个坐在白宫里的人,离这个账本太远了。

远到看不见,听不到,也感受不到。

他身边围着一群顾问,个个西装革履,年薪百万。

他们不用自己买菜,不用自己加油,自然觉得“通胀可控”。

可普通人不行。

普通人时时刻刻都在和物价搏斗。

努力撑住,不掉队。

希望哪天,真的有人站出来说实话。

做实事。

而不是站在台上,一遍遍重复“通胀降了”这种连自己都不信的话。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