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问计划# 最近啊,很多美国老百姓都觉得,这日子咋越过越难熬了呢? 其实并不是说经济彻底崩溃,而是找工作得和又一大堆人争,超市里买东西得掏的银子越来越多,到了月底,信用卡账单总是比预想的多出点儿。 这些小事一堆堆起来,不就满满的怨气了吗? 是不是该追根溯源,冤屈有头,债主也得找到特朗普当年那场关税战上头去。 找份正经活:投十份简历难有回音,信心跌到十年最低 说实话啊,现在在美国想找份工作确实不太容易。竞争激烈,职位有限,特别是对于没有太多经验或者技能的人来说,压力更大一些。经济形势变动也影响了就业市场,想稳妥找到合适的岗位还挺考验实力的。 光看数据就能明白啊,今年8月整个月,全国新增的就业岗位才两万二千多个。 要知道,在过去正常情况下,一个月新增十万以上的岗位都不算罕见,可这次这个数字,连想找工作的人的零头都占不到。 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6月份裁掉的人比招进的人还多,这还是自2020年以来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 更明显的一点是,四年来首次出现,想换工作的岗位需求数比市场上提供的岗位还多。 以前只要有点本事、愿意干,基本都能找到事做,现在投简历就像石头投水一样,没有反应。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搞了一项调查,发现现在觉得自己能找到新工作的失业人群只有44.9%,这是自2013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有些人说,不是不愿意干,是因为连面试的机会都变少了,心里头越发没底了。 超市购物:东西悄悄涨价,关税成本都算在买家头上 找工作难不算啥,现在花钱也越来越不痛快了。7月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一年来涨了2.7%,虽然这个涨幅看起来不算太大,但老百姓去超市买东西,总能明显感觉到,手里的钱变得不那么“值钱”了。 以前买一桶牛奶、一条面包的钱,现在可能得多出几角钱;进口的零食、日用品,涨价的幅度更大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啊?不少零售商都坦言,原因在于关税涨了,进口的成本提升了,只能把这笔花销转嫁到卖价上。 大家还忧心忡忡,觉得以后涨得会更凶一些——调查显示,消费者预估未来12个月内,通胀率会飙到3.2%。 工资涨得不多,可东西价格却天天上涨,好多人买菜都开始挑实惠的,那些以前经常买的品牌,现在的犹豫半天到底要不要买。 股市涨了跟普通人没关系:全靠“降息”盼头吊着 虽然东西涨价挺厉害,找活挺难,但日子得过呀,不少人只能靠刷信用卡来维持平时开销。 结果嘛,美国的信用卡债务又创新高了,更麻烦的是,严重拖欠的人也增加了——逾期90天以上还没还信用卡的,已经是十多年来最多的了。 挺有意思的,一边普通人愁着找工作、还账单,另一边股市倒是挺火热——今年标普500指数已经多次刷新纪录。 不过,这跟大部分普通人没啥太大关系吧,说白了,根本没闲钱去炒股,连日子都得精打细算,谁还有心思去关注股市的动向? 其实股市上涨,大多是因为大家都希望美联储能降息,大家心里都在盼着这个事儿。 毕竟就业数据不好看,又有通胀开始上升的迹象,很多投资者都在想,央行肯定会放宽货币政策,股市就能继续上涨。 不过专家们的看法也不完全一样,有人说“只是一些行业不好,慢慢会回来”,也有人提醒“虽然还没到全面危机,但风险已经在慢慢堆积了”。 结语 其实,判断经济好坏,并不是盯着股市涨了多少或者财报上的数字多漂亮,而是观察普通人能不能方便地找到工作,买东西不再犹豫,月末不用为账单发愁。 眼下美国的经济情况,虽然还没有彻底垮掉,但老百姓的日子确实变紧了。这种“没升也没跌”的局面,啥时候能过去,说不准是谁都猜不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