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极岛渔民的基因秘密:救人不是本能,是天生的剧本! 东极岛上,王阿福家那面斑驳的老墙上,挂着一根断了半截的船橹。那道裂痕,像一道劈进木头里却没能把它彻底撕开的闪电,倔强地凝固在了时光里。老头子活到九十多岁,临走前还摩挲着那道疤,跟他孙子念叨:“八十年前,就是这根玩意儿,在鬼子的枪子儿底下,来来回回划了六十多趟。” 这根橹,藏着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往事,一段被侵略者战报轻描淡写抹去的真相。 那是一九四二年的十月,秋风已经带着寒意。一艘叫“里斯本丸”号的日本船,载着一千八百多名英军战俘,在舟山群岛外海被盟军潜艇给干沉了。船沉了,日本人非但没救人,反倒用机枪扫射海里挣扎的战俘。一时间,海面上全是哀嚎和血水。随后,日军的战报发出来,冷冰冰的几个字:“目标船只,全员玉碎。” 可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宣布“任务完成”的时候,东极岛的十几艘小渔船,正像一群黑色的海鸟,贴着浪尖悄悄地滑向那片死亡之海。 咱们得说,第一个发现不对劲的,是渔民张阿宝。他那天出海收网,拿望远镜一看,海面上飘着些怪东西。划近了才看清,是一个抱着木箱子的外国人,穿着军装,是个军医,胸口的名牌写着“罗伯特·金”。 那军医冻得嘴唇发紫,哆哆嗦嗦地说,海里还有好几百人,日本人的巡逻艇就在不远处转悠。这事儿可就大了。东极岛巴掌大的地方,总共百来户人家,能打渔的壮劳力也就几十个。当天夜里,全岛开了个会,六十多岁的老族长把铜锣敲得震天响:“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海上看见落水的,就不能不救!管他哪国人,都是一条命!” 就这么着,一场蚂蚁搬大象式的救援,从十月三号凌晨,一直干到了七号天亮。 十几条船分成三拨,一拨去沉船那儿捞人,一拨在中间的青浜岛做中转,还有一拨在本岛上搭棚子、烧姜汤。渔民们琢'磨出一种叫“泥鳅划”的法子,人趴在船板上,用短桨贴着水面划,船身几乎藏在浪里,愣是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照灯。王阿福那根宝贝船橹,就是在第四十二趟的时候,被一颗流弹给削掉了一块。 最悬的一次,是五号那天。张阿宝的儿子后来回忆说,日本人的炮艇突然调头冲过来,他爹他们赶紧把三十二个英国兵塞进鱼舱,上面盖满湿漉漉的海带。人就趴在舱底,连大气都不敢喘。子弹“噗噗”地打穿船板,混着血腥味的海水和海带碎末就往下掉。 整整五天五夜,这群连汉字都认不全的渔民,硬是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三百多条人命。他们把人藏在山洞里,用海盐给伤口消炎,拿晒干的鱼当干粮。后来盟军潜艇来接人,那个叫罗伯特的军医,在礁石上刻下了一行字,翻译过来就是:“东极岛的渔民,是上帝派来的海上天使。” 故事讲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这就是一个关于善良和勇敢的民间传奇?嘿,你还真别说,几十年后,一群科学家登上了这座小岛,他们的发现,让这个传奇故事拐进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方向。 那是二零一八年,浙江大学一个基因研究团队上了岛。带队的李教授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王阿福的孙子王海洋,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在七级大风里加固渔网,人站在晃得跟筛糠似的船舷上,手里的活儿稳得就像在自家院子里。 李教授他们本来是研究海岛居民遗传适应性的,说白了,就是想看看常年跟大海打交道的人,基因里有啥不一样。结果东极岛居民的基因测序报告一出来,整个实验室都安静了。 他们发现,岛上居民身体里一种叫COMT的基因,携带某个特定型号(Val/Val)的比例,比周围岛屿高出一大截。这种基因是干嘛的?它负责调节大脑里多巴胺的代谢。说得通俗点,有这种基因型号的人,在遇到危险和压力的时候,大脑前额叶皮层特别“冷静”,不容易慌神,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这玩意儿,后来被一些人戏称为“勇士基因”。 更神的还在后头。他们又发现了一种叫OXTR G的基因,这东西跟人的共情能力、利他行为挂钩。简单说,就是你看到别人受苦,会不会产生一种“我得帮他一把”的冲动。东极岛渔民后代里,这种“乐于助人”基因的比例,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这下就有意思了。到底是当年那场九死一生的救援,筛选出了这些“勇敢基因”的携带者,还是说,正是因为这群人骨子里就带着这种基因,才会在那个危急关头做出那样的选择? 李教授他们做了个实验,让东极岛的渔民后代和普通人一起看模拟海上遇险的视频。结果发现,渔民后代在观看时,大脑里跟“助人后的愉悦感”相关的区域,活跃程度是普通人的两倍还多。 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基因决定论”就能解释的。李教授觉得,更像是一种“协同进化”。你想想,祖祖辈辈在风浪里讨生活,救人不仅是道德,更是一种生存智慧。今天你救了别人,明天你落水了,才有人会来救你。这种传统一代代传下来,跟基因里那点“不安分”的因子,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岛上的老人都爱唱一首《斗浪谣》:“一更橹,浪打船头月;二更橹,鱼跃救人劫……”后来有音乐学者研究发现,这首歌的节奏,一分钟三十二拍,正好是当年那种木制帆船在风浪里保持最稳速度的划桨频率。 旋律里藏着祖辈传下来的海洋动力学知识,歌词里讲的是救人的故事。孩子们从小唱着这首歌长大,那种“见人落水不能不救”的信念,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刻进了骨子里。有研究甚至发现,经常听这些渔歌的孩子,他们体内那种“勇士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比不常听的要高。 文化,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唤醒”了沉睡在基因里的密码。 王海洋后来在岛上开了个小小的“勇气博物馆”,把他爷爷那根断橹供了起来。最特别的展品,是一份他给他儿子的“基因家书”。在那张复杂的基因测序报告上,他用红笔圈出了COMT和OXTR G的位置,旁边写着:“咱家不是天生就胆大,是祖宗教会了我们,越是害怕的时候,越要往前划。” 你看,基因或许给了东极岛渔民一副好牌,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比别人多了一分冷静和冲动。但真正让他们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划着小船冲进枪林弹雨的,不是别的,是那句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老话:“见人落水,不能不救。” 这种超越了个人生死、超越了国籍种族的善良,才是比任何基因图谱都更加珍贵的人类宝藏。它告诉我们,勇气,从来都不是不害怕,而是在极度恐惧中,依然选择做正确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