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陈布雷的才华,他是否能够创作出《沁园春·雪》?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凭借陈布雷的才华,他是否能够创作出《沁园春·雪》?

发布日期:2025-11-20 11:32 点击次数:150

有人说毛主席和蒋介石,一个靠笔杆子,一个靠枪杆子,但毛主席的“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最终用文化战胜了武力,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实际上,蒋介石身边也有一位文采了得、功底深厚的“笔杆子”,他就是那位广为人知的陈布雷。

陈布雷之所以出名,主要还是因为他在民国时期一直是上海报界的领军人物,文章犀利尖锐,声名远扬。后来他追随蒋介石,担任幕僚职务,出任侍从室二处主任和贴身高参,官位也升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党部秘书长。

跟着蒋介石待了这么些年,他一直负责为蒋介石起草文件,搞写作工作挺卖力的。

用“如椽之笔”写了不少振奋民族精神的战斗檄文,赢得“民国第一文胆”的美誉,深获蒋介石的重视。

从才华上讲,陈布雷靠写作打天下,要是不帮蒋介石打打前锋,完全有机会闯出一片天地。不过,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忠诚又有学问的人,最终还是走上了自杀的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陈布雷究竟能不能写出《沁园春》?

1945年,毛主席去重庆谈判的时候,曾把一首旧词送给好友柳亚子,没想到这首词在重庆一传开来,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重庆老百姓都惊讶不已,这气势磅礴的词,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竟然是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写的?

蒋介石觉得局势不妙,立马叫来陈布雷,让他也同样写一首《沁园春·雪》的和词,还说不行的话就找些人帮忙,“非得把毛泽东压下去不可。”

要说陈布雷的才气,倒也是颇有一番实力,但要他写出一首像“沁园春·雪”那样的词,还真得看他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才能达到那份境界。

陈布雷,原叫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1890年11月生在浙江慈溪县西张官桥。他家可是正经的书香世家,从清朝那会儿起,就有好几位“师爷”在家里呢。

正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陈布雷自幼便性格温厚,重视师长,讲究道义。

年轻时,陈布雷在上海的《天铎报》供职,那时候他的文笔尖锐,才华横溢,显示出一种“革命敢拼死、怕死就不算革命”的豪气。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离开,家庭变故让他的写作风格变得更加沉稳老练。特别是他的妻子杨宏农因为多次生产而染病去世后,这对他冲击很大。

担任《天铎报》编辑超过十年,陈布雷的写作风格变化蛮明显,感觉就像看到一个人在经历生活的苦难后展现出来的那份沉重和锐气。

1926年,蒋介石在北伐期间,非常重视宣传的作用,于是打算聘请一家杂志的主编来搞宣传工作。

那会儿,邵力子帮蒋介石牵线联系了陈布雷,为了完成任务,陈布雷第一次到南昌和蒋介石见面了。

陈布雷对这次机会挺看重的,和蒋介石聊了挺长时间。蒋介石也被陈布雷的才华震了震,甚至还说他疼爱陈布雷,把他当作得力的助手,之后就让他留下来,为国家出力。

蒋介石对待文人挺客气,经常用“先生”“训恩先生”这些称呼。而陈布雷呢,也把蒋介石当成自己的伯乐,表示愿意一辈子陪着他、帮着他。

陈布雷在写给张治中的信里提到:“弟从1935年起,一直在领袖身边,平时拒绝任何酬谢,也不处理家务事。全部时间,从早到晚,都由领袖安排支配。”

陈布雷的忠心可以说是非凡的,在能力上,他更是凭借才华立足。据说在蒋介石身边,陈布雷经常帮蒋草拟各种文件,甚至多次替他代笔,而蒋介石则非常欣赏他的才干。

由于在蒋介石身边呆了很长一段时间,陈布雷对蒋的想法了如指掌,总是能够在繁杂的文件中挑出关键内容并及时报告。

每当出现重要事情,蒋常常找陈布雷私下里商量,有时候聊到半夜,陈也就这样慢慢地走上了政治的舞台。

就当毛泽东那首《沁园春·雪》一传开,在重庆引起巨大反响时,蒋介石立马把陈布雷叫了过来,先开口问:“照你的经历,你觉得这首词是毛泽东写的?”

陈布雷说:“我知道,毛泽东对古代史挺熟悉的,这首词对他来说应该没多大难度。”

蒋介石又问:“陈主任,能不能给我点评一下这首词写得怎么样?”

陈布雷说:“毛泽东这首词填得真是挺出色,气韵高远,辞藻亮丽,气度非凡,有那种气吞山河的感觉,说它是诗坛中的佳作,也不为过。”

蒋介石听到自己这个文胆也在帮别人鼓劲,气就不顺了,跺了跺脚说:“你再认真想想,难道就没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吗?比如音律方面的?”

陈布雷居然又晃了晃头。

蒋介石这才阴狠狠地一瞪眼,怒吼着让他去找人,“快点儿,找一些大学教授、专家、作家啥的,都得帮我写《沁园春·雪》。”

至于陈布雷到底有没有写《沁园春·雪》的词,目前还没查到确切的证据,不过倒是找到不少国民党时期文人写过的作品,就连蒋介石也留下过一首。

要是真的把这些词跟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要说陈布雷为什么没写,或者写了没让公众看到?大概跟他的节操有关吧,他心里清楚自己比不过毛泽东,所以也就懒得动笔了。

陈布雷的悲剧

陈布雷虽然是文官,但和其他人相比,他确实挺谦逊的,待人也挺有礼貌。和别人聊起天来,基本上都是叫“先生”“兄”什么的,给人一种既稳重有礼,又带点书生气韵的感觉。

国民党里的些官员贪污那么厉害,大家都知道,但陈布雷倒是一直挺淡泊名利的,大家对他的评价都挺高的,觉得他挺正派、挺有气节的。

从加入蒋介石的核心团队开始,他从没对升官发财这事有什么特别的追求,除了拿自己的工资之外,逢年过节蒋介石送点礼物,几乎就没啥额外的收入。这人也挺节俭的,毫不贪心。

像陈布雷去世后,他家人整理遗物时也就发现不过700元,所有的遗产加起来最多也就3万元。相比起国民党其他高官的财富,这点钱简直就像毛毛雨一样。

在政治立场上,陈布雷似乎也没有偏向某一方。有次有个高级官员试图拉拢他,他却坚决拒绝,甚至还把这事上报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知道他清正廉洁,亲自写下“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八个大字送给他,表达鼓励。像陈布雷这样的人才做得了文官,还能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和军机大臣,简直是个奇迹。

就是这么一个文官,居然在1948年11月,选择服用大量的安眠药自寻短见,真是令人唏嘘。

蒋介石听说陈布雷自杀后,顿时震惊得不行,亲笔写下了“四个大字,当代完人”。

于右任更是赞赏有加,曾写挽联:“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

至于陈布雷为何会选择自尽,笔者觉得,归根结底也就两点原因。

第一,陈布雷早就没法适应国民党这边的政治圈子了。

在多年的写作生涯里,陈布雷大多时间都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比如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过:总觉得自己的性格跟工作任务格格不入。

再者,陈布雷经常会出现失眠的毛病,身体也时常觉得疲惫不堪。

实际上,最让他头疼的还在于,他不能像别的作家那样,自由创作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都是因为他的身份关系。

由此可以推断,凭借陈布雷的才华,他肯定写过不少精彩的诗词,不过都没能发表出来。也就是说,陈布雷他感受到一种“疲惫”,也感受到一种紧张。

他常常叹气:“政治真是世上最脏的东西……”,这会不会就是他在自杀前发出的呐喊呢?

说起陈布雷,写作上感觉最爽快的时光大概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会儿他写了不少关于抗战的文章,心情真是挺美的。但是时间一长,特别是再一次内战爆发的时候,他就变得特别压抑了。

因此,像他这样一位性格淡然、志向不在追求高官厚禄的人,根本难以适应那种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环境,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还想借“尸谏”的方式提醒蒋介石注意。

第二,形势已然不妙,陈布雷也早已看得很透彻。

陈布雷是在1948年11月选择了自杀,那会儿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已经赢得了大胜,国民党的部队几乎是一败涂地,内部高层也早就一团乱麻。

那会儿,国民党的官员们都在盘算怎么保住自己的退路,根本懒得管那些政事了。

此刻,陈布雷心里头明白得很,他总算看清了国民党的底细,瞧透了蒋介石的人品,因而对国民党和蒋介石都感到失望得要命。不过,这时候也没得退缩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比方说他在遗书里写到:“值此艰难危急之时,自觉近来身心已无再奋斗的力量。”蒋家王朝也已经覆灭了,他更没有施展的空间了。

还有呢,陈布雷当年还曾“托孤”给周恩来。那是在1947年2月底,国共谈判彻底破裂的时候,陈布雷特意跑去找周恩来聊了半个小时,快走的时候,周恩来说:“你的事情我会帮你搞定,你放心吧。”

回去的路上,陈布雷跟他的副官说:“这事儿,纯粹是私事,不是公事。”

原来,陈布雷把女儿和儿子的事都交给了周恩来,这也说明,他在国民党里早就“耗尽心力”了。

后记

陈布雷的才干那是不容置疑的,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他变成了反动派的“帮凶”。

换句话说啊,作为个文人,要是他一开始就投靠共产党,也许能变成“心里装着人民”的高水平作家。但是,作为政治人物的话,他的性格和为人,又明显达不到那种标准。

很明显,陈布雷就是那种典型的书生出身的官员,理想主义的官员典范。他身上带着浓厚的文人味儿,要是在和平年代,估计也最多算是那种儒家圣贤的标志性人物罢了。

岁月如梭,那个人已不在人世。陈布雷的生活到底怎么样,恐怕还得后人去评说。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