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35海空战机差异显著,进入座舱即察觉不同,海军用中央控制杆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歼35海空战机差异显著,进入座舱即察觉不同,海军用中央控制杆

发布日期:2025-09-10 22:46 点击次数:134

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中,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展出了多款全新装备,首次亮相公众视野。值得一提的是,歼-35作为舰载机队伍中的一员首次亮相,而歼-35A则加入了歼击机阵容,三架飞机一起飞越天安门广场的上空。

这两款战机虽然都源于同一个平台,但针对不同军种的需求和作战环境,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调整,也显示出中国航空工业的细致打磨和军事战略的明确安排。

据航空工业沈阳的艾志强专家讲,歼-35作为舰载机,采用了“集成中央杆”设计,不仅帮助飞行员在着舰时操作得更精准,还配备了机载辅助着舰控制系统,让在航母上降落变得轻松不少。

考虑到航母着舰可是个技术活,风险不少,“中央杆”这个设计能帮飞行员更精准地操控,让在狭小的甲板空间里安全落舰变得容易些。

再说,歼-35在福建舰航母上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得紧握座舱右侧的扶手,要是像F-35C那样采用侧杆设计,一放飞的那一瞬间,舰载机的飞行员就没空调节起飞的姿势了。

如果把操纵杆设计在中间位置,舰载机飞行员一边握着扶手,还能用“中央杆”对歼-35的起飞姿势进行细微调节,真是方便又实用。

跟其他设计比起来,空军的歼-35A主要用侧面操纵杆,这样一来,考虑到人体工学,腾出更多舱内空间,让飞行员视野更开阔、坐着也更舒服,这是对长时间飞行任务挺有帮助的。

歼-35作为舰载机,它的机翼和后缘襟副翼面积都挺大的,水平尾翼还插入到主翼的根部位置,和主翼在一条平面上。它的面积比之前的机型要大一些,而且向后伸展,能够遮挡住后方的机身,这样设计有助于降低雷达反射,让它更难被探测到。

增大翼面积这样的布局,能够让它在航母上进行短距离起飞和降落时,获得更充分的升力,这样一来,就更适应海上起降那种特殊环境了。

歼-35的前缘襟翼和后缘副翼,由于机翼的折叠,所以只能设计成两段式副翼结构,没办法,增加了点重量嘛。

歼-35A的主翼后缘和水平尾翼之间留有明显的空隙,翼展也相对较短,更适合在陆地机场起飞降落,以及高速飞行。

因为不用折叠机翼,歼-35A的前缘襟翼和后缘副翼采用一体化设计,这样一来,不但减轻了机械装置带来的重量,还降低了襟副翼本身的雷达反射面积。

在起落架部分,歼-35用了结实的双排轮设计,还配备了弹射器牵引杆,确保在着舰的时候可以应对那粗大的冲击力。

歼-35A的前起落架采用单轮结构,而且没有配备弹射牵引杆,因为它主要在普通跑道上起飞降落,不用应付着舰时那种巨大冲击,体积也更为纤细一些。

这两款战机的发动机外观也有不同之处。虽然都装备了WS-21型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但海军用的歼-35尾喷口用的是银色涂料,锯齿状的收敛片数量相对少一些,尺寸也更大更长,这样设计有助于提升歼-35的尾部隐身效果。

歼-35A的尾喷管采用黑色涂料,锯齿状收敛片的数量较多,形状也更短一些,在隐身效果方面不如歼-35的那种大锯齿收敛片。

在机身细节方面,歼-35的起落架舱门前后缘,包围着两块大锯齿和一块小锯齿的修形设计,而歼-35则是直接用一个大锯齿的设计,显得更简洁直接。

因为,歼-35作为舰载机,机身的结构坚固得多,所以能直接用那种对强度要求更高的大锯齿式修型设计。

歼-35A算是一款偏轻的制空战斗机,毕竟不需要在起飞或降落时承受那么大的冲击力,所以结构强度没歼-35那么高,因此采用了对强度没那么苛刻的小锯齿修型设计。

歼-35A在机翼根部稍微往前一些的位置,还设有个矩形网状开口,这个设计也是歼-35没有的。看来这些细节上的差异,体现出两款战机在应对不同作战环境时,做出的一些适应性优化。

两款飞机用的龙勃透镜也不一样,歼-35A的龙伯透镜跟歼20系列挺像,都是那种方方正正的正棱柱形状的龙伯透镜。

正棱柱形的龙伯透镜能增加雷达反射截面积,比起歼-35用的圆柱形龙伯透镜要大些。这可能也意味着,歼-35在整体隐身能力方面,可能比歼-35A略逊一筹。

歼-35呢,是专门为海军航母量身定制的舰载机,主要搞“海上制空”和“对海攻击”这类任务,也算是航母战斗群里头的关键空中支柱。

歼-35A呢,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按照空军的需求,在歼-35的基础上特意研发的陆基战斗机,主要负责制空作战,同时还能应付对地和对海攻击任务,和美国的F-35A战斗机差不多水平。

因为空军招标歼-35A的原因,最开始呢,是为了迅速弥补歼-7、歼-8还有歼-10早期机型退役后留下的空缺,所以采购数量应该不会太多,大概就200到300架左右吧。

相比之下,歼-20系列的数量听说已经超过了400架,所以未来空军的主要机型还是歼-20这类重型隐身战斗机,歼-35A大概也就是扮演一个高低搭配的角色。

虽然有一些小不同,歼-35系列在设计时还是偏向通用化的考虑。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首席专家王永庆说过:歼-35算得上是一个系列,“一机多型、空海双胞”。

采用通用化设计方案,技术可以反复应用,大大减少了研发中的不确定性和技术风险,也因此极大提高了关键子系统的成熟度和可靠性。

就因如此,项目省去了不少基础验证流程,缩短了测试和反复调整的时间,最终保证了歼-35系列能够比预期更快地完成研发,并迅速投入部队服役,性能得以快速展现。

如今,歼-35A逐步装备中国空军,成为仅次于歼-20系列的第二款第五代战斗机。

同时,歼-35会陆续安排到航母上去,不停地起飞和着舰。在完成远海防御任务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中国的航母作战体系。

歼-35逐步走上航母甲板,歼-35A则部署在前沿机场,两者合力打造出“海空双雄”的局面,悄然改变着亚太地区的海空新局势。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