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到103岁的逃跑将军,骨灰为何偏要葬回南京?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活到103岁的逃跑将军,骨灰为何偏要葬回南京?

发布日期:2025-08-25 01:00 点击次数:101

活到103岁的逃跑将军,骨灰为何偏要葬回南京?

你说这人呐,活到103岁,算得上是人瑞了。可他临了,心里头惦记的,还是要把骨灰撒回南京。

这地方,他守过,也…跑过。一辈子的是非功过,好像都绕着这座古城打转,剪不断,理还乱。

他叫孙元良,1904年生人,祖上是绍兴的书香门第,搁他父亲那辈,还在清朝当过知县。这出身,底子不差。

少年时,他也是个标准的“好苗子”,读私塾,进北大,脑子里装的都是救国救民的大道理。1924年,在北大碰上李大钊,几句话点拨,年轻人那股子热血“腾”一下就上来了。

听人说广州有个黄埔军校,是革命的熔炉,他二话不说,拎包南下,考进了黄埔一期。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在台上讲,他在台下听,那四个字“救国救民”,算是彻底刻进了骨子里。从军,就成了他认准的路。

这路,开头走得还挺顺。北伐战场上,他从连长一路蹿到团长,确实有两把刷子。可年轻人,容易飘。在江西奉新,他判断失误,带着部队擅自后撤,差点就被当成典型给毙了。

枪毙名单上,他名字都快写上去了。多亏了薛岳、刘峙这些老大哥出面说情,才算捡回一条命。不过从那会儿起,军中不少人心里就给他画了个像:能打,但也滑头,关键时刻不牢靠。

后来他被派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正儿八经学炮兵。没多久国内局势紧张,他又被紧急召回。回来接着干,野炮营长、团长,一步步往上走。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还是上海滩的连天炮火。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庙行镇那一仗,算是把他给打出来了。他带着第二五九旅,硬是顶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阵地几度易手,愣是没垮。

这仗打得漂亮,舆论上一片赞誉,都说是“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他本人也挂上了一枚宝鼎勋章,顺势升任第八十八师师长。那几年,是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五年后,又是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他带着他的德械师第八十八师,死守闸北。那七十六天,一支铁打的部队硬生生给磨成了渣,伤亡过半。在大部队决定战略转移的时候,他出了个主意。

他说,别全撤光了,留一个团,就守在四行仓库,把旗子升起来给租界的洋人看,也给全中国人看。这个建议,后来就有了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传奇。这事儿,他有功。

可好名声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眼就到了南京。

南京保卫战,他负责守安德门、雨花台到中华门这一线,这是南京城的南大门,最硬的骨头。他手里那点人,七拼八凑不到七千,装备也差得远,可对面是四个师团,四万多如狼似虎的日军。

仗打得惨烈,12月12日,中华门破了。他的部将朱赤、高致嵩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都战死在阵地上。城破在即,守城总指挥唐生智那道突围令,说白了就是“各自逃命”,整个指挥系统瞬间就崩了。孙元良,也撤了。

这一撤,就撤出了一辈子的骂名。

城里关于他的传闻,像野草一样疯长。最难听的一种说法,是说他根本没回部队,而是脚底抹油,溜进了丹凤街的妓院悦安院,认了个鸨母当干妈,花了四十两黄金,藏了起来。

他自己在回忆录里写的,是从栖霞山一带,靠着老百姓帮忙,九死一生才渡江去了武汉。哪个是真的?天晓得。可坏名声一旦沾上,就像牛皮糖,再也甩不掉了。

这些风言风语,也不是空穴来风。早在淞沪会战时,就有上海女学生去前线慰问,结果传出他行为不轨、动手动脚的丑闻。据说当时小姑娘吓得直喊救命,副官都拉不住。这事儿传出去,他“好色”的名声就不胫而走。南京这一跑,又添了个“贪生”的标签。后来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将军”,这俩字儿,是夸奖还是嘲讽,一听便知。

抗战胜利后,他还在军界。淮海战役,他当第十六兵团司令,结果兵团被全歼,他自个儿化装成农民,又跑了。1949年去了台湾,脱了军装,开始下海经商。

他在日本开过一家叫“天福园”的面馆,生意不忙的时候,自己亲自擦桌子收碗,谁能想到这是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人生起落,不过如此。

他有两段婚姻,生了十一个孩子。第一任妻子吴懿辉,给他留了四个儿子,起的名字很有意思:思辽、思黑、思热、思吉。连起来就是“辽黑热吉”,辽宁、黑龙江、热河、吉林,他把没能收复的失地,刻在了自己儿子的名字里。

他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里,有个叫孙祥钟的,后来改了个艺名,叫秦汉。

对,就是那个琼瑶剧里风度翩翩的男主角。银幕上,他是无数人的白马王子,生活里,却要背着一个“逃跑将军”儿子的名头。这份沉重,外人很难体会。秦汉自己也坦言过,年轻时怨过父亲,觉得他的名声给自己带来很多困扰,但年纪大了,重走父亲当年的抗战路,才慢慢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复杂和父亲的不易。

你看,孙元良这人,你没法用一个词儿去概括。

说他是名将吧,南京那事儿,怎么也绕不过去。说他是懦夫吧,淞沪会战的功劳,庙行镇的死守,四行仓库的建议,又都实实在在。他身上,既有黄埔学子的热血,也有旧军阀的油滑;既有保家卫国的壮举,也有临阵脱逃的污点。

历史这东西,最忌讳的就是脸谱化。一个活生生的人,有高光,有污点,有私心,也有那么点家国情怀,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他的骨灰想回南京,或许不是求个原谅,只是一个百岁老人,想回到自己命运开始转折的地方,跟那座城,跟过去的自己,做个了断吧。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