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丽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支付宝年度账单,手指头不自觉地发抖。 那个数字明晃晃地扎眼——过年半个月竟然花了小两万! 她掰着手指头一笔笔算:888块的限定款美甲、3000块的网红餐厅年夜饭、给远房亲戚家孩子塞的红包......越算心越凉,最后直接瘫在沙发上哀嚎:"这哪是过年,分明是过劫啊!" 那件号称"新年必败"的红色大衣现在还挂在衣柜里,标签都没拆。小丽妈当时就念叨:"妮儿,你这大衣红得跟春联似的,穿出去不怕被人当吉祥物?"小丽嘴硬说这是时尚,其实心里门儿清,这衣服版型勒得慌,料子还起球。就为了朋友圈那张年夜饭自拍,硬是咬着牙刷了信用卡。结果拍完照就再没穿过,活脱脱成了个"一次性花瓶"。 说起那款888块的"富贵花开"美甲,小丽现在想起来还肉疼。美甲师当时忽悠得天花乱坠,说什么"春节限定""独家设计",贴钻的时候还一个劲儿夸她手白。结果初一磕瓜子就崩掉两颗钻,初七上班前不得不自己拿牙签一点点抠干净。看着光秃秃的指甲盖,小丽恨不得抽自己俩嘴巴:"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最坑人的要数那年货礼盒。包装那叫一个豪华,金丝绒衬里还带雕花,掂着比里面的内容物都沉。小丽拆开一看就傻眼了——六小包坚果可怜巴巴地躺在里头,算下来一包要五十块!她表姐收到后还特意发微信问:"这盒子挺贵吧?里头的坚果都潮了。"小丽只能打哈哈应付过去,心里早把商家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 红包这事儿就更离谱了。十年没见的远房表叔带着熊孩子来拜年,小丽刚掏出两百块,就听见隔壁二婶嚷嚷:"俺家给五百!"好家伙,这哪是发压岁钱,分明是参加拍卖会啊!那熊孩子接过钱连句谢谢都没有,转头就跑去买游戏皮肤了。小丽气得直翻白眼,这钱花得比扔水里还冤,至少扔水里还能听个响。 年夜饭更是糟心。小丽提前一个月订的网红餐厅,人均三百不说,到那儿还得排队两小时。等终于坐下了,菜是凉的,汤是温的,孩子饿得直闹腾。她爸尝了口招牌菜直皱眉:"这味儿还不如你妈做的红烧肉呢!"三千块钱吃了个寂寞,回家路上全家人都蔫头耷脑的,活像刚打完一场败仗。 其实这些冤枉钱,说到底都是被"过年就得花钱"的老观念给坑了。老一辈讲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现在倒好,变成"没钱别想过好年"了。商家们可精着呢,什么"新年限定""节日特供"的噱头一个接一个,把普通商品包装成"过年刚需",价格直接翻倍。小丽后来才琢磨明白,那些朋友圈里晒的奢华年货、天价年夜饭,保不齐都是咬着牙硬撑的场面活儿。 要说最让小丽后悔的,是那些本该花在刀刃上的钱反而没花到位。给爸妈买的保健品他们舍不得吃,最后都放过期了;答应带爷爷奶奶去泡温泉,结果一拖再拖没去成。反倒是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把钱糟蹋得干干净净。她邻居张婶说得实在:"过年就像炖大锅菜,非得往里倒茅台,反而把味儿搅和坏了。" 现在小丽学聪明了,过年就图个乐呵。新衣服挑实惠耐穿的,年货直接去批发市场买散装的,红包统一两百不攀比。去年她带着全家人去乡下外婆家过的年,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一分钱没多花,反倒成了这几年最开心的春节。她表妹还打趣说:"姐,你这才是真会过日子,比那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强多了!" 要说省钱的秘诀,小丽总结就一条——别被"过年就得花钱"的歪理带沟里去。老祖宗传下来的春节,讲究的是团圆喜庆,可不是比谁钱包厚。那些打着"仪式感"旗号坑钱的套路,看穿了也就是层窗户纸。就像她奶奶常说的:"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又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这话糙理不糙,仔细品品还真是这么个理儿。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