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法日三国高铁谁更胜一筹?德国人一一评价,用4字总结中国高铁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法日三国高铁谁更胜一筹?德国人一一评价,用4字总结中国高铁

发布日期:2025-08-11 16:30 点击次数:89

说到坐火车这事儿吧,现在大家一提起出远门,脑子里蹦出来的头号选择,十有八九就是高铁了。

想想过去的绿皮火车,速度慢得像老黄牛,车厢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坐一趟下来,骨头都快散架了,那体验实在不敢恭维。

所以啊,自从高铁这新鲜玩意儿一登场,咱们这些习惯了它带来的速度和舒适感的人,基本就再也不想回头看绿皮车了。

车厢宽敞透亮,座椅舒服得能让人眯一觉,关键是它能掐着点儿准点到站,这性价比,真是没谁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一位跑过四个国家体验高铁的德国老兄(算上他自己家德国),专门聊了聊他对中国、日本和法国高铁的亲身体验。

说到日本,他觉得坐起来“挺舒适”。

评价法国高铁呢,他觉得“技术确实相当厉害”。

那你猜猜,他是咋评价咱们中国的高铁的?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三个国家的高铁,它们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

中国的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讲真,咱们国家从当年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状态,到现在被老外们称为“基建狂魔”,这其中的转变,绝对堪称一部热血逆袭剧。

但这条通往“基建狂魔”路上的高铁篇章,那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说到绿皮车,想必勾起不少人的“痛苦回忆”吧?

又慢又挤,一趟下来能顺顺利利到站,没碰上啥糟心事,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为啥咱起步晚?

因为研发高铁的门槛那是真的高!

核心技术不是说掌握就能立刻掌握的。

那咋办?

两条腿走路呗:一是虚心地学,二是咬着牙自己搞!

咱们铁道部那会儿也是费了老大的劲,从好几个国家引进了动车技术。

要知道,人家开价是真不客气啊,狮子大开口那是常有的事儿。

不过论讨价还价,咱们可是有祖传天赋的,虽然最终谈下来的价格还是感觉有点肉疼,总算也在咬牙能承受的范围内。

可问题来了,买到的技术,并不是人家手里最尖儿的那一款。

技术被卡脖子,心里肯定憋屈,但有总比没有强啊!

好歹有个可以研究的样儿了不是?

当时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买来研究,自己改进!

只要研发的决心够大,眼前又有东西可琢磨,这条路就堵不死!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1年6月30号这一天,京沪高铁正式通车了!

这条线路一出场就震撼了世界:全场1318公里!

直接刷新了当时世界最长高铁的纪录,比当时的法国高铁里程还多出251公里!

这阵仗,连一贯对我们有点挑剔的部分西方主流媒体,那会儿的报道里都藏不住惊讶和赞叹。

它们当时还预测,等到了2020年,咱们国家的高铁总里程可能会超过1.6万公里。

嘿,结果呢?

现实比预测跑得还快得多!

2018年,我们国家的高铁总运营里程就已经逼近3万公里了,狠狠打了那些保守预测的脸!

发展速度之快,连我们自己回头想想都觉得有点魔幻。

单论技术的原创高度,咱们实话实说,可能还不是全球金字塔最顶尖的那一个。

但要说到速度,那是实打实地超越了曾经的老前辈日本!

自主研发的高铁,商业运行时速最高能跑到350公里!

这可是纯正的“中国芯”。

在追赶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但能在吸收的基础上,真正搞出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那么,那位德国老哥坐完咱中国高铁后,是咋评价的呢?

他用了一个特别接地气、特别实在的词:“太准时了!”

对,没错,就是准时!

这个评价,还是拿他们德国自家引以为傲的ICE高铁(ICE)来对比得出的。

人家ICE的服务确实周到体面,投入也非常巨大,速度也不慢。

可他们自己也没少抱怨的一点,就是时不时地“晚点”。

在准时准点这个乘客体验最直接的维度上,咱们中国高铁确实给这位德国乘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坐车嘛,大家最在意的之一不就是能按时到地方吗?

这点上,咱们做得是真不含糊。

现在再看咱们的高铁发展,趋势绝对是蹭蹭向上的。

票价这块儿,相对也比较稳定。

想想以前出远门,下意识首先考虑的可能还是性价比高的长途大巴。

实在路程太远时间紧,才咬咬牙选飞机。

如果对时间没啥要求,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也能凑合。

但现在呢?

高铁几乎成了首选!

速度快,能把旅途时间大大压缩。

不用担心像自驾那样堵在路上干着急。

票价虽然比绿皮车贵点,但相比付出的时间和舒适度提升,大多数人觉得值。

坐在平稳的车厢里刷着手机短视频,一晃神,几百公里就过去了,这种出行方式的改变,也就这二十来年光景。

要是退回几十年,谁能想到咱们也能拥有这么发达的高铁网络呢?

当年还羡慕着别人家的交通工具,现在咱自己不仅有了,还做得相当不错。

这条路,肯定还会坚定地走下去,琢磨着怎么跑得更稳、更快、更智能。

日本新干线:曾经的亚洲之光,如今面临挑战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把高铁搞通了的国家是谁?

是咱们东边的邻居,日本。

1964年,日本新干线闪亮登场,这绝对是划时代的大事件,花了足足3800亿日元(当时的天价)。

不管现在咱们对日本有啥别的看法,但人家这技术底子,尤其是当年那份魄力,确实值得一句佩服。

最高运行时速能达到320公里,刚通车那会儿,绝对是亚洲跑得最快的陆地交通工具。

那年代,放眼全世界,像高铁这种玩意儿都是稀罕物。

为啥很多国家都依赖直升机来回跑?

还不是因为地面交通基建拿不出手嘛,只能靠飞。

可新干线这么一跑起来,好家伙,不单是亚洲各国看直了眼,西方发达国家也纷纷侧目。

就算实际商业运行时速定在220公里,那也比传统火车快得多太多了。

日本为啥那么着急上火要修新干线?

说到底还是现实逼的。

战后那段时间,日本经济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老旧的交通系统哪跟得上这节奏啊?

公路运输,堵车闹心速度慢。

海运是省点钱,但一出事就麻烦大了。

得,还是修高铁吧!

一拍板,目标定在515.4公里。

但是,在日本修高铁,那可太不容易了。

你想啊,到处都是山,人口又挤得密密麻麻,光是穿山凿洞就得多花多少钱?

人工成本高,能源花费大,后期维护更是笔持续投入的开销。

而且,这事还掺和进各种地方利益,有些议员打起了巨额资金的主意,从中作梗。

最终能建成通车,背后可是做了不少妥协,舍弃了一些居民点的利益才磕磕绊绊完成的。

新干线修好之后,舒适度和安全性确实赢得了口碑,成为日本的骄傲。

那位德国老哥评价它“舒适”,也是基于此。

不过,这算是比较体面的描述了。

话说回来,虽然现在很多国家的高铁正蓬勃发展,融入大家日常出行,但日本的新干线,这些年却似乎有点在走下坡路的感觉,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是大环境变了。

日本人自己出行方式的选择变得贼多。

近的地方,开车、骑摩托车甚至自行车都方便。

稍微远点的,还有遍布各地、班次频繁的电车可以选择。

为啥选电车?

图的就是一个灵活方便,而且相对来说更省钱。

高铁速度快是快,但成本摆在那里。

接着就是那场席卷全球的黑天鹅——新冠疫情。

不得不说,日本在疫情防控这事儿上,在亚洲范围来看(不算“超凡脱俗”的某国),效果确实挺拉胯。

虽说疫情高峰已经过去,但日本的经济到现在还没怎么缓过劲儿来。

更关键的是,社会严重老龄化,年轻人越来越少,以前车站里那种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的景象,现在几乎成了历史画面。

新干线现在的常态是啥?

经常车厢坐不满,空位子不少见。

还有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日本的高铁经营主体本身不再铁板一块了。

多年来的各种冲击,加上内部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原来的老牌公司早就被拆分得七零八落。

公司层面还背负着巨额的债务,为了还债和维持运营,各地区的票价几乎都在一路涨,涨得让普通老百姓有点承受不起。

曾经标榜得最响的“安全”金字招牌,现在也摇摇欲坠了。

这些年,新干线接连爆出安全事故:有的地方出过人命,甚至还发生了极其可怕的脱轨事件!

想想都让人后怕。

所以说,当初那个让世界惊艳、工业制造技术顶尖的日本,似乎已经成为过去。

新干线的辉煌也渐渐蒙尘,不仅光芒不再,还平添了不少隐患。

技术革新上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样看来,那位德国朋友说它“舒适”,可能已经是新干线当下能拿到的比较体面的分数了,算是保住了几分昔日的颜面吧。

法国TGV:追求技术的速度先锋 最后说说法国的高铁,TGV,这也是国际上响当当的名号。

法国为啥也要折腾高铁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强的刺激因素,毫无疑问来自于日本——人家都已经跑起来了!

虽然二战史上法国那段往事常被调侃,但要论工业底蕴和技术实力,法国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早在日本新干线通车前的1955年,法国人就捣鼓出了时速高达331公里的电力机车,这速度甚至超过了几年后的日本新干线!

这在当时绝对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水平。

按说法国人这技术底子,鼓捣出点“黑科技”也不稀奇。

但命运有时候就爱开玩笑。

先是日本的“新干线”横空出世,不仅速度快,安全性还直接碾压了当时的普通火车甚至某些海运。

那时候法国的火车,最高时速连日本新干线的一半都达不到。

这落差,骄傲的法国人哪能忍?

必须搞个更快的!

紧接着,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更是火上浇油。

之前法国搞的那种速度快的火车,虽然用电,但还严重依赖石油动力。

石油价格像坐火箭一样飞涨,这谁烧得起啊?

而发展纯电驱动的高铁呢,就只用操心电的问题就行了,在能源安全性上显然优势更大。

石油危机一闹,法国搞高铁的决心又多了一个沉甸甸的砝码,变得更加坚定和急切了。

当然,搞高铁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麻烦一大堆。

看看法国的邻居英国就明白了:卡梅伦2013年就雄心勃勃地宣布要搞“高铁2号”(HS2),结果十年过去了,钱花得跟流水似的(几十亿美金砸进去),工程修得那叫一个磕磕绊绊,各种延误和预算超标,沿线还惹来一堆民众抗议,根子上还是工业能力有点跟不上了。

但法国愣是在各种困难中蹚出了路!

1981年,法国的骄傲——TGV高铁正式投入运营!

这还不算最狠的,在测试中,TGV一度飙出了380公里的时速!

到了2007年,它甚至创下了轮轨列车时速的世界纪录——574.8公里!

虽然这肯定不是日常运行速度,但这份技术实力,确实把日本当年的成绩甩在了身后。

很长一段时间里,TGV都是法国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就在前两年(2024年),马克龙政府还大手笔追加了65亿欧元的资金,专门用于TGV的技术升级和网络扩张,目标是让高铁覆盖更广泛的区域。

现在TGV的轨道已经延伸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实现了国与国、城市与城市的直连直通。

所以,德国人评价法国高铁“技术领先”,确实没啥水分,符合实情。

论速度(尤其是极限速度)、论乘坐的舒适度,跟日本相比也是各有千秋。

车厢空间布局相当宽敞合理,无论启动加速还是刹车减速,乘客都很难察觉到明显的顿挫感,整体稳定性相当出色。

在车厢内部设计上,也融入了一些法国的时尚感和艺术格调。

那跟德国自己的ICE比呢?

德国人评价这俩是“各有千秋”——法国赢在速度更快,德国赢在服务质量更贴心周到(毕竟德国佬自己家的东西,投入和期待值当然不一样)。

票价方面,法国高铁确实不便宜,一张票可能就要大几百欧元,不过考虑到法国是发达国家,当地人收入和消费水平也高,这个价格在人家那儿也算在情理之中,没到离谱的程度。

但法国高铁同样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航空公司和公路运输也在使劲,想法子从高铁手里抢走一部分客源。

尤其在出行淡季的时候,TGV车厢里空荡荡只有零星几个乘客的情景也不算罕见。

不过别担心,有国家兜底儿,法国政府会给运营商补贴亏损,确保线路照常运行。

虽然2024年TGV线路不幸遭到过破坏(具体原因就不深究了),但人家的修复能力是真强,大约一周左右就恢复通车了,整体影响有限。

未来的高铁市场,竞争只会更激烈。

法国TGV引以为傲的速度纪录优势地位,还能一直坐稳吗?

这真的是个大大的问号,得看它在技术更新和市场适应上还能拿出啥新招数了。

尾声:出行方式的选择题 回到开头那位德国朋友的四国高铁之旅,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日本新干线——坐着舒服,可惜光芒有些暗淡了。

法国TGV——技术真牛,速度真快。

中国高铁——那准点率,绝了!

德国ICE——服务好,就是老爱迟到…

高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长途旅行的时间和空间感受。

它带来的不只是速度提升,更是一种更稳定、更舒适、更可靠的出行体验。

这三个高铁先驱或后来居上者,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面临着各自的机遇与挑战。

日本新干线从无到有开世界之先河。

法国TGV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极限。

中国高铁则在短短时间内实现了网络规模和效率的惊人飞跃,尤其在运营的准时性上做到了全球标杆。

说到底,选择哪种方式出行,是综合考虑时间、成本、舒适度和便利性的结果。

而高铁,无疑在这张选择题考卷上,给更多人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选项。

它不仅仅是连接城市间的钢铁脉络,更像是一条条时代发展的刻度线,丈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前进的脚步。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