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样是人口大国,为啥我国还要进口粮食,而印度却大量出口粮食?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一样是人口大国,为啥我国还要进口粮食,而印度却大量出口粮食?

发布日期:2025-07-24 03:03 点击次数:167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超 14 亿的大国,但有一点让人十分困惑。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对比:

2024 年,中国粮食产量达 7.06 亿吨,同时进口了约 1.58 亿吨粮食。

而印度 2024 年粮食产量约为 3.3 亿吨,还出口了约 0.25 亿吨。

这组数据让人困惑的地方在哪里呢?

同样是 14 亿多人口,中国相当于消费了 8.6 亿多吨粮食,印度却只相当于消费了 3.05 亿吨。

为什么印度在粮食产量远低于中国的情况下,还能对外出口呢?

即便是孟买这样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依然存在大量贫民窟。住在贫民窟里的人,能吃好就不错了,能吃饱已属难得。

像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作为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超过半数家庭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与此同时,印度港口每天都有满载大米的货轮驶向中东和非洲。

印度贫民窟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印度独特的 “饥饿经济学”。尽管粮食总产量位居全球第三,但分配体系的崩塌导致 1.9 亿人长期营养不良。政府每月向穷人提供的低价 “配给粮”,仅能勉强维持生存。

在德里的粮食配给站,许多人凌晨三点就开始排队,领到的却是混着石子的碎米。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出口创汇成了维持经济的 “救命稻草”。2024 年印度农产品出口额达 500 亿美元,其中大米占比近四成。政府用这些外汇进口石油和电子产品,却不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

很多印度农民用牛车运输收割的小麦,因为村里仅有的公路在雨季会变成泥潭。这种 “牺牲粮食安全换外汇” 的模式,使得印度在 2025 年全球饥饿指数中排名第 105 位,比战乱中的叙利亚还要低。

另一个原因是印度的素食主义者非常多!印度是世界上最 “素” 的国家,这里的 “素” 指的是素食主义者。

从网上的数据来看,印度有多达 30% 的人口终身不吃肉,40% 的人每周至少有一天斋戒。这样的饮食习惯,使得印度的粮食消耗结构与其他国家不同。

印度人典型的一餐是:用陶碗装着鹰嘴豆糊和薄饼,没有任何肉类,蛋白质含量极低。

印度人均年肉类消费量仅 4.5 公斤,还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在他们的粮食消耗中,80% 以上是直接供人食用的谷物。

而中国每生产 1 公斤猪肉,就要消耗 3 公斤玉米和大豆。这种差异,让印度在耕地面积与中国相近的情况下,能有更多粮食用于出口。

此外,印度的素食传统还带来了一些意外结果。印度农民更愿意种植能出口创汇的大米和小麦,而不是高价值的蔬菜水果。

在旁遮普邦的农田里,一望无际的小麦田中间,只有几棵营养不良的芒果树零星分布。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当地种植小麦有政府补贴,出口还有奖励,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浪费土地去种果树呢?

印度这种单一的种植结构,让它在 2024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但国内却有 30% 的儿童发育迟缓。

中国的 “逆向选择”:从吃饱到吃好的战略转型如今的中国人,基本实现了肉蛋奶自由。城市乃至县城乡镇都有不少生鲜超市、菜市场,每天一早都有很多顾客在抢购澳洲牛排和泰国香米。

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中国的粮食进口结构与印度截然不同。2025 年 1-4 月,中国进口的 3182 万吨粮食中,大豆占比 73%,主要用于生产饲料和食用油。而作为主粮的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分别同比减少了 83% 和 93%。

这种 “保主粮、进口辅粮” 的策略,源于中国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稻谷和小麦自给率超过 95%,真正做到了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在黑龙江的北大荒农场,无人驾驶的播种机在黑土地上划出整齐的垄沟,卫星遥感技术能精确到每平方米的土壤养分。这样的科技投入,让中国用全球 9% 的耕地养活了 20% 的人口。

但中国的进口策略还有深层考量。在巴西的大豆田里,有许多中资企业投资的农场,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金黄的大豆。这种 “海外屯田” 战略,让中国在 2025 年大豆进口量虽同比减少 14.6%,但仍保持在 3711 万吨的高位。这样的布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人吃肉吃好的需求,也是为了应对国际粮价波动而未雨绸缪。

同样是人口大国,一个在饥饿与出口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一个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饮食品质之间从容转变。粮食问题从来都不只是生产问题,而是涉及分配、科技、政策的综合博弈。

当印度农民还在为化肥涨价而发愁时,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已在实验室里培育耐盐碱水稻。这或许就是两个文明古国在 21 世纪给出的不同答案。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