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阔的乌克兰战场上,最惨烈的战斗、最高的伤亡,往往集中在巴赫穆特、恰索夫亚尔这类战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为何双方愿意将最精锐的部队和宝贵的资源投入这些已被夷为平地的“绞肉机”?这背后,不仅是寸土必争的决心,更隐藏着一种残酷而致命的战争逻辑。 战略要冲的诱惑 这些看似普通的城镇,实则掌控着战区的咽喉要道。以恰索夫亚尔为例,它坐落于海拔超过百米的山丘之上,犹如一座天然的“瞭望塔”。一旦掌握,便可直接俯瞰周边数十公里平原,甚至将乌军最后坚固的防线,如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置于俄军炮火的直接威胁之下。 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并非寻常的据点。再看巴赫穆特,它更像是俄军向顿巴斯核心区域推进的关键门户和跳板。夺取此城,便能为后续向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进发,打开一条重要的战略通道。 乌克兰军队并非没有预见。早在2014年起,他们便在顿巴斯地区,特别是围绕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大规模修筑了壕沟与工事。这些经年累月打造的防御体系,使得这些城镇成为了难以轻易攻克的“钉子户”堡垒。 “人肉绞盘”的算计 在赫尔松撤退后,俄军改变了作战策略。他们不再追求全面进攻,而是将重心转向利用炮击消耗乌克兰基础设施和军工企业。同时,对巴赫穆特和恰索夫亚尔等战略要点,发起了不计代价的猛攻,这其中包含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攻城略地,更是一场系统性的消耗战。俄军为此投入了包括第98近卫空降师、第11近卫空降旅等精锐力量,以及“风暴”突击队,试图通过高强度战斗不断削弱乌克兰军队的战斗潜能。他们推进的方式,被形容为“蚂蚁啃骨头”。 乌克兰军队将这些小城视为生命线,不得不投入其精锐部队,如第93、67机械化旅和第5突击旅。这些部队装备了北约提供的先进武器与弹药,却在无休止的阵地战中被持续消耗,形成了一种“添油”之势,恰好正中俄军消耗战的下怀。 这种高强度的消耗,让乌克兰的西方盟友,特别是五角大楼,开始表达担忧。他们注意到乌军在巴赫穆特无节制地消耗弹药,并质疑这种速度是否会透支未来的进攻潜力。盟友们顶着国内的压力提供援助,而乌军的无计划消耗,无疑也消耗着外界的信任与耐心。 废墟之上的惨胜 这场在小城进行的鏖战,其惨烈程度堪比“一战绞肉机”。士兵们在过膝的泥水中挣扎,担架被鲜血染红。低温症和战壕足成为常态,每一寸土地的推进,都伴随着惊人的伤亡。俄军在此地,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例如,恰索夫亚尔的攻防持续了超过500天。直到2023年8月1日,俄军才正式掌控这座已成废墟的城镇。据报,乌军在此地部署了近四万兵力。然而,无论战果如何,被占领的城市已面目全非,几乎没有一栋完好建筑,满目疮痍。 更有甚者,战争的残酷还扭曲了人性。有指控称,乌军在撤出恰索夫亚尔前布设了大量地雷,甚至攻击平民。这反映出一种“我无法拥有,你也别想得到”的焦土心态,将冲突的残酷推向了极致。 笔者以为 所以,为何双方如此执着于这些小城?答案渐渐明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理要冲,不仅是决定战场主动权的战略支点,更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它们将双方最宝贵的兵力、海量的物资以及不屈的战争意志一同卷入,进行着一场无休止的消耗与磨损。 俄军最终攻占恰索夫亚尔,从战术上看,这可能为其攻击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打开了新的门户。这似乎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而,这种建立在巨大牺牲和彻底破坏之上的“胜利”模式,其本身就是一场灾难。 当冲突的目标从占领变为消耗,当胜利的标志是对方流尽最后一滴血时,这场持续了四年多的战争便早已没有真正的赢家。最终留下的远不止是版图上的变化,更是双方都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以及满目疮痍、需要漫长岁月才能恢复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