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提起八路军,多数人只知三大主力师。可在敌后战场,还有五支神秘纵队,级别堪比主力师,却鲜少被提及。它们是谁? 为何在抗战中突然出现?那些带领纵队冲锋陷阵的将领,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全面抗战打响时,国民党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的编制。 这三个师能拿到些粮饷,其他部队就得自己想办法。 可八路军在敌后越打越强,人越来越多,三个师的编制早就不够用了。 于是,咱们自己做主,陆续成立了五个纵队。这些部队没在国民党的正规编制里,算是咱们根据战场情况灵活搞出来的。 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既要抗日,又得应对国民党的限制,只能用这种方式扩大力量。 这五个纵队级别可不低,跟三个主力师差不多,都归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 带兵的司令员更是厉害,最差也是上将,还有元帅级别的人亲自带队。 你想想,能让这么多大将坐镇,这些纵队的分量可想而知。 从冀中到山东,从华北到华中,哪儿有敌人,哪儿就有他们的影子。 这些藏在主力师背后的力量,就像暗处的尖刀,随时能给敌人致命一击。 可它们刚成立时,谁也没想到,后来会成了抗战的中坚力量。 第一纵队的司令员徐向前,那可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红军时期就带过大兵团。 1939 年他去山东的时候,那边的部队乱糟糟的,115 师和地方武装各打各的。 他一到任,就把这两支部队捏到了一起,硬生生带成了 15 万人的大部队,跟后来的兵团差不多规模。 1955 年评军衔,他成了元帅,这实力可不是吹出来的。 第二纵队的左权,也是黄埔出来的。当时他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却自愿去带纵队。 他在冀鲁豫一带,专搞破坏日军交通线的活儿,铁路、桥梁说炸就炸,把敌人的后勤搅得一团糟。 可惜后来打仗的时候牺牲了,是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指挥员之一。 第三纵队的吕正操,原来是国民党的团长,后来带着部队起义了。 他在冀中打游击有一套,小股部队四处袭扰,白天打据点,晚上割电线,日军都叫他 “鬼见愁”。 1955 年他评上了上将,这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这些将领,没一个是吃素的,放到哪儿都是能独当一面的狠角色。 可谁能想到,他们带的纵队,刚开始连个正规番号都没有呢? 1938 年春天,宋时轮和邓华带着部队往冀东走。那会儿他们刚编成第四纵队,才五千来人。 一路走一路打,昌平、延庆这些县城,说拿下来就拿下来了。到了 7 月,更是厉害,配合当地老百姓搞起二十多万人的暴动。 一下子拉起十万抗日武装,把冀东搅得翻天覆地。可惜后来日军反扑太猛,往西撤的时候损失不小。 但这一下,算是给冀热辽那边的抗战打下了底子。 山东这边,第一纵队也没闲着。徐向前来了之后,部队跟日军硬碰硬,反 “扫荡” 一次接一次。 原本零散的地方武装,被他练得跟钢枪似的。1940 年他离开时,部队已经有十五万人,快赶上后来的兵团了。 黄克诚带的第五纵队更不简单。1940 年 8 月刚编成,就从皖东北往苏北冲。 淮海、盐阜这些地方,硬生生被他们打出块根据地。到 10 月,跟新四军在白驹镇胜利会师,华中那边的抗战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第二纵队在杨得志手里,在冀鲁豫边区来回穿插。日军修的铁路,他们说炸就炸;据点里的敌人,说摸就摸。 就这么东拼西杀,硬是把根据地给守住了。这些部队在哪儿都能扎根,在哪儿都能打仗。 可谁能想到,他们很多人手里的枪,都是从敌人那儿缴获的呢? 1941 年 1 月,第一纵队的番号没了。但这不是结束,山东军区紧接着就成立了,把当地的部队全管了起来。 这一改,指挥更顺了,跟日军打起来更有劲儿。 第二纵队撑到 1942 年 6 月,也撤了番号。部队归了冀鲁豫军区,接着在敌后跟敌人周旋。 虽说番号没了,可人还在,仗还在打。 第三纵队在 1943 年 9 月走完了历程,机关并入晋察冀军区。他们在冀中搞的那些游击战,成了后来的样板。 第四纵队更有意思,前后编了两次。1939 年第一次编成的,改成了冀热察挺进军;1940 年第二次编成的,1941 年成了新四军第四师。 第五纵队在皖南事变后,变成了新四军第三师。 这些番号虽然没了,可部队底子还在。后来打解放战争,好多野战军的前身就是这些纵队。 你说巧不巧,当初没名没分的部队,最后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劲旅。 抗战时,八路军除了三大主力师,还有五支级别相近的纵队。它们因编制不足而生,在敌后冲锋陷阵。徐向前、左权等将领带领它们,或整合武装,或破坏交通,或开展游击,立下赫赫战功。 虽然后来番号撤销,却为后续部队发展打下基础。这些隐藏的力量,虽鲜为人知,却是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功臣,它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