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特朗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其核心条款聚焦企业税减免。 特朗普宣称该法案将为美国带来“难以置信的繁荣”,却因政策暗含的”劫贫济富”效应引发广泛争议。 事实上,这种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政策并非美国财政史上的孤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就推出过高度相似的法案。 而那段历史与当下的呼应,值得细细审视。 (一)里根时代的竞选博弈 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正深陷多重困境。 1979年伊朗革命与随后的两伊战争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将美国经济推入“滞胀”泥潭,,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经济增长陷入停滞。 与此同时,国际格局的天平也向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苏联在非洲、中东等地区积极扩张势力,美国在冷战中被迫转入守势。 1980年的总统大选成为美国政策转向的关键节点。 时任总统卡特作为民主党人,延续了新政以来注重社会福利的传统,强调政府在解决能源危机、维护社会公平中的主导作用。 他推动节能政策以缓解石油依赖,在社会福利领域维持对弱势群体的支持。 但在“滞胀”困境与国际地位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卡特的政策收效甚微,民众对其信心逐渐瓦解。 共和党候选人里根则提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施政理念。 他主张“小政府”模式,核心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以释放市场活力; 外交上,他承诺重建美国军事力量与国际威望,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扭转冷战颓势。 里根那句后来广为人知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配合其极具感染力的演讲风格,精准击中了美国人渴望重振经济、收复国际地位的集体诉求。 1981 年,里根成功当选美国第 40 任总统,开启了美国政策的 “保守主义转向”。 (二)里根经济学的实践与影响 里根上台后迅速推行被称为 “里根经济学” 的政策组合,其核心是 1981 年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收法案》: 将个人最高边际税率从 70% 骤降至 50%,1986 年进一步下调至 38.5%。 在开支方面,尽管社会福利削减遭遇阻力,但国防开支大幅提升。 从卡特时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2%,升至里根任期内的近7%。 此外,他推动金融、能源等多行业放松管制,大幅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 外交与军事政策上,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以高科技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 同时在实力博弈基础上与苏联达成《中导条约》,既缓解了核军备竞赛的紧张局势,又加速了苏联的衰落。 最终,苏联在经济与军事的双重压力下走向解体,为美国赢得冷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经济层面,减税政策短期内刺激了消费与投资,1983-1984年美国经济出现强劲复苏,GDP增长率超过6%; 长期来看,宽松的市场环境推动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为90年代的经济繁荣埋下伏笔。 但代价同样显著,政府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飙升。 联邦债务从1980年的9000亿美元增至1989年的2.6万亿美元,短短九年翻了近3 倍。 里根执政深刻重塑了美国经济模式,开启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却也埋下了长期财政危机的隐患。 (三)特朗普 “大而美” 法案的时代困局 2025 年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的出台,同样植根于美国的经济困境。 但与里根时代相比,当下的时代背景已发生根本变化: 截至2025年6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是里根时期的36倍以上,占GDP比重接近 130%,远超里根时代的债务压力。 这一法案将面临三重挑战: 经济层面,如何在减税刺激增长与控制债务规模之间找到平衡?若债务失控,可能引发市场对美债的信心危机,推高利率并抑制经济复苏; 政治层面,民主党对法案的强烈反对可能加剧两党极化,干扰政府正常运转; 社会层面,福利项目的削减或将激化社会矛盾,进一步拉大阶层差距,加剧美国社会的撕裂。 (四)美国未来走向何方 历史的相似性往往带着时代的差异重复上演。 从里根经济学到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两者都是以国家信用为抵押、用未来财富换取当下繁荣的政策路径。 但当2025年的法案将福利削减推向史无前例的高度时,美国正站在更危险的悬崖边缘: 要么在债务海啸中重蹈历史覆辙,要么在阶层对立中迎来更剧烈的社会震荡。 这场持续四十年的 “财富再分配游戏”,终究要有人为其代价买单。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森林的颜色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