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事儿吧,就是后知后觉才品出那股惊险味儿。你想想,九月份那会儿,英国皇家海军的“里士满”号,跟着美国那艘“希金斯”号,大摇大摆地从台湾海峡穿过去。当时?嗨,没多大动静,感觉就是又一次例行公事的溜达。谁能想到,这风平浪静的水面下,差点就开了锅。 直到快二十天后,《泰晤士报》自己捅了出来,我们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原来咱们的战机,对着那艘英国护卫舰,来了一次非常讲究的“规则性击沉”。这词儿听着新鲜,但里头的门道,当兵的都懂。说白了,就是一套完整的攻击流程,从锁定、瞄准到模拟发射,除了最后那个发射钮没真按下去,别的全给你做齐了。这已经不是警告了,这是把剧本给你演到了最后一秒。 可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是英国人自己的反应。你以为他们会跳脚大骂?没有。一些海军军官,那叫一个“淡定”,简直淡定得有点诡异。他们说,解放军的行动“并非暴力性质”,还说,哎呀,我们相信他们“不会真的发射导弹”。还有更离谱的,直接把这当成了一场“友好演习”,说什么“双方在训练方面是互惠互利的”,能帮他们了解我们的战术…… 我听着都觉得恍惚。合着被人拿枪顶着脑门,还得夸一句对方的持枪姿势很标准?这心态,真是绝了。 事实哪有那么轻松写意。一名英国军官后来对着记者,才说了点实话。他说,当时解放军的武直-10上演的那一幕,让他感觉“直升机假装杀了我们”。那个场景,光是听描述都让人汗毛倒竖:武直-10沿着标准的攻击航线切入,先是猛地爬升抢占高位,然后一个利落的50度角转弯,机头死死地对准英舰,所有的火控系统,在那一刻肯定都牢牢锁死了目标。 在任何军事推演里,这套动作走完,无线电里传来的就该是“目标已摧毁”的判定了。更吓人的是,那架武直-10,在极短的时间里,从1400米的高空,像一块石头一样,骤降到300米,然后在1000米以下的低空,绕着你的船,一圈又一圈地盘旋。这哪是什么“互惠互利”的训练啊,这分明就是死神贴着你的舷窗,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冰冷的凝视。 其实吧,靶子送上门了,我们不练白不练。英国人遇到的,还不止这些。就说他们的宝贝疙瘩,“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之前在南海晃荡的时候,那场面才叫壮观。后面跟了一长串中国的“护卫队”,055大驱领头,后面还有护卫舰、侦察船,甚至连海警船都来了,水底下,谁知道有没有潜艇在默默跟着。英国航母上的值班军官自己都承认,“他们总想推我们一下,看看能把界线划到多远”。 从我们的角度看,这些不远万里跑来挑衅的家伙,简直就是送上门的免费陪练。如今这片海域,早就被我们看得通透,他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一举一动都在眼皮子底下。让他们过来转转,正好,咱们可以“拿敌练兵”,在最真实的对抗环境里,检验一下我们的战术,磨一磨我们的装备。 而且,你得明白一个道理,能让你看见的,往往都不是真要命的。武直-10飞得那么近,动作做得那么夸张,说白了,就是故意演给他们看的,是赤裸裸的威慑和警告。真要动手,谁还会靠这么近?就像之前传出的模拟对抗,我们的歼-10C挂着霹雳导弹,在超视距外就把法国的“阵风”给“干掉”了,对方雷达连我们的影子都没摸到呢。那才是真正的杀招。 那英国人费这么大劲,冒着被“模拟击沉”的风险,跑来碰瓷,到底图个啥?说穿了,无非三点。一是刷存在感,离开欧盟后急着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日不落”,还能在全球事务里插一脚。二是给美国大哥当马前卒,在所谓的“印太战略”里摇旗呐喊,换点政治上的好处。最后嘛,也是老一套,转移国内那一大堆焦头烂额的矛盾。 可能有人会问,要转移矛盾,去惹旁边正在打仗的俄罗斯,不是效果更好?问题是,他们是真不敢啊。俄罗斯的导弹可不跟你讲什么“规则性”,万一真擦枪走火,那“威尔士亲王”号,搞不好真得留在海底当珊瑚礁。所以,跑到千里之外的中国家门口来摆个姿态,风险就小多了,反正只要姿态做到位就行了。 可惜啊,时代真的变了。这次来的“里士满”号,是一艘服役超过30年的老船,修修补补,也掩盖不了整个英国海军的衰退之势。他们引以为傲的新航母“威尔士亲王”号,这次来亚太,舰上的F-35战斗机,已经不止一次紧急迫降了,一次在印度,一次在日本,窘态百出。 这趟长达八个月的所谓“高桅行动”,本想秀肌肉,结果把自己的家底漏了个干净。当他们那艘老旧的护卫舰,在台海被我们的战机当成教具,反复模拟“击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双航母编队,早已在西太平洋纵横驰骋,更先进的福建舰也快要入列了。 英国人骨子里,似乎总有一种搅局的执念,总盼着亚太地区能乱起来,他们好隔岸观火,甚至妄想能重新分一杯羹。但他们或许忘了,很多年前,他们的“紫石英”号军舰,是真的被解放军的炮火,结结实实地教训过的。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何胆敢来犯的舰机,在我们这里,最终都只会有一个身份——一个会移动的活靶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