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话,听着就像有人在你耳边拉响了防空警报,刺耳、恐慌,但你又不敢不听。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那位叫约西·科恩的老教授,就是这么个拉警报的人。他一辈子都在故纸堆里刨食,研究犹太人的苦难史,结果到老了,抬头一看,发现历史那张老脸,正咧着嘴冲美国笑呢。他说:“下一个屠杀犹太人的,很可能就是美国。” 这话扔出来,能把一池子水都给炸干。美国?那个每年掏几十亿美金军援,在联合国把否决权当手纸用,替以色列挡了多少枪子的山姆大叔?这剧本是不是拿反了? 先别急着骂科恩是疯子。咱们把时间轴往回拨一拨,再看看现在。你记不记得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国,当时也是全球经济大萧条,日子过得跟泡在苦水里一样,老百姓心里憋着火,总得找个出气筒吧?当时那个倒霉蛋,就是犹太人。什么“犹太银行家吸干了我们的血”,什么“犹太人抢了我们的饭碗”,这些调调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 现在你打开美国的社交媒体看看,画风简直是历史重播。QAnon那些神神叨叨的阴谋论,说什么“犹大财团操控世界”,帖子转发量能吓死人。经济一下行,工作一难找,这种论调就跟病毒一样疯长。反诽谤联盟的数据冰冷得像块铁:2023年全美反犹事件3325起,一年暴涨30%。到了2024年,直接破万了。这不是数字,是纽约街头被推倒的老人,是加州校园里被恐吓的学生,是匹兹堡犹太教堂里那11条再也回不了家的冤魂。 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些极端分子的狂欢。可温水煮青蛙,水温就是这么一点点加上去的。十年前,在网上公开骂犹D太人,号都给你扬了;现在呢?哈佛、耶鲁,这些世界顶尖学府,学生们能举着横幅在校园里溜达,高喊“犹太人滚出美国”。警察抓了2000多人,可抓得完吗?当偏见成了潮流,沉默就是最大的帮凶。 问题的引爆点,还得是巴以冲突。2023年10月哈马斯那一通猛操作,彻底把马蜂窝给捅了。紧接着,以色列对加沙的狂轰滥炸,通过一个个手机屏幕,直播到了全世界每个人的眼前。美国人看着自己交的税,变成炸弹落到医院和学校,看着废墟里挖出来的孩子,再看看以色列士兵在残垣断壁前笑着比V。那种感觉,就像你花钱请了个保安,结果他把你邻居家给点了,还顺手拿你家水管去浇汽油。 这股火,本来应该烧向政客。可怪就怪在这里,它拐了个弯,精准地扑向了“犹太人”这个标签。为什么?因为他们太“显眼”了。犹太裔在美国人口里占了不到2%,但你看看华尔街、好莱坞、媒体巨头,创始人名单里一串串的犹太姓氏,想看不见都难。这种巨大的成功,在太平盛世是“美国梦”的样板戏;可到了人心惶惶的时候,就成了原罪。就像屋里丢了东西,大家第一眼怀疑的,总是那个最有钱的亲戚。 美国政府不是没想过办法。他们甚至搞出个《反犹太意识行为法案》,严到什么程度?你在公共场合讨论“犹太影响力过大”,都可能被请去喝茶。可这招棋,简直是蠢到家了。你捂住沸水的锅盖,水就不会开吗?不,它只会把锅盖顶飞,烫伤所有人。压制言论,从来消除不了仇恨,只会让它在地下长得更茁壮,更扭曲。 科恩教授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全美反犹事件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他说,像极了1933年的德国。有人说他杞人忧天,说美国法律健全,文明发达,不可能退回野蛮。这话听着真是一点新意都没有。当年德国的知识分子也这么说,结果呢?他们排着队走进了集中营。文明这东西,有时候比蝉翼还薄,三年的煽动,五年的沉默,十年的视而不见,就足以让它碎成一地渣。 所以,这事儿真不只是犹太人的事。当一个社会开始需要“替罪羊”的时候,今天轮到犹太人,明天就可能是黑人、亚裔、穆斯林……任何一个“不一样”的群体,都可能被拉出来清算。这不是预言,是历史一次次上演过的烂俗戏码。 科恩那晚在电视上说出那句警告时,弹幕里全是“疯了吧”“蹭热度”。可两个月后,俄亥俄州一座犹太墓地,三千座墓碑被泼上了油漆,写着“滚出去”。历史从不重复细节,但它的韵脚,总是押得惊人地一致。这一次,你会选择装睡,还是站起来说一句: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