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大反转!伊朗被“惊醒”后军购急转弯,弃购歼-10转投红旗-9,背后有何玄机? “事教人,一教就会”这句民间智慧,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得到印证。 当我们将视线转向国际关系的舞台,这句话同样展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 近期以色列对伊朗实施的军事打击,无疑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实战教学。 面对这一轮强势的军事行动后,伊朗政府迅速调整了其外交与安全策略。 面对来自美国的持续施压,伊朗方面并未动摇与俄罗斯深化合作的决心,双方近期正式敲定了多项战略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伊朗计划在国内迅速启动八座新型核反应堆的建设工程,这一大规模行动充分展现了其不畏外部阻力、坚持推进自主发展路径的坚定姿态。 与此同时,伊朗政府也在紧急加强自身的国防能力,大幅增加军费开支,以尽快弥补长期受制所导致的防空漏洞。 伊朗国会议员佐赫雷万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了重要信息。 他证实,俄罗斯制造的米格-29战斗机即将交付伊朗,这批装备被视为应对当前安全需求的临时性安排。 此外,该议员还透露,伊朗已向中国表达了采购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的意向,作为其中长期防御体系构建的一部分。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伊朗还计划引进俄罗斯的苏-35多用途战斗机以及S-400防空导弹系统,以系统性地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伊朗当前公开的武器装备采购清单中,并未出现多年来外界频繁猜测的中国歼-10战斗机。 这一安排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与疑问。 有人质疑伊朗是否在遭遇袭击后尚未恢复清晰的战略判断,以至于忽略了这款被认为最适合其需求的战机。 也有人推测,伊朗或许已在战略规划中做出了不引进歼-10战斗机的最终决定。 这一顿打,把伊朗彻底打醒了,让他们明白了自己到底要什么。 先上创可贴保命再说 佐赫雷万德议员管米格-29叫“紧急采购”,这说法很实在。 因为眼下的伊朗,最缺的就是时间。 以色列空军几乎把伊朗领空当成了自家后花园。 伊朗空军那些飞了几十年的老爷机,别说迎战了。 连起飞的勇气都快没了。 这时候,伊朗需要能立刻形成战斗力的装备,哪怕性能不是顶尖的。 选米格-29,就是基于这种“先止血”的逻辑。 首先,俄罗斯有现货,能马上交。 其次,伊朗以前就用过米格-29,飞行员和后勤体系都在。 这就像一个大出血的病人,你不能马上给他做器官移植。 得先输血、包扎,保住命再说。 这批米格-29,就是伊朗空防的“急救包”。 伊朗空军的作战能力至少能够通过这一举措避免陷入全面瘫痪的尴尬境地。 这一关键性支持将为该国领空提供一道基础却不可或缺的防御屏障。 虽然起步较早,伊朗最终却未能把握住最佳时机。 显然,仅依靠米格-29这类临时性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长远的国防需求。 伊朗与歼-10战斗机之间的渊源可谓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漫长拉锯战。 正是由于这段曲折的历史,导致伊朗如今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处境。 早在2015年,伊朗对歼-10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就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时伊朗提出的采购意向高达150架,双方甚至已接近签署正式协议。 但时任总统鲁哈尼在此过程中采取了令人费解的摇摆态度。 他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转向采购法国"阵风"战机能换取西方政治支持。 于是鲁哈尼政府单方面搁置了与中方的谈判,转而与法国展开密集接触。 然而法国方面仅停留在口头承诺阶段,始终未采取实质性行动。 这场外交误判使伊朗既浪费了战略机遇,又损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随着2020年联合国对伊武器禁运令解除期限的临近,这个问题愈发凸显其紧迫性。 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得知潜在交易消息后表现得尤为焦躁。 他曾在多个国际场合展示标注歼-10战机作战半径的军事地图,试图渲染地区安全威胁。 这种公开施压的手段本质上是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来阻挠双方达成协议。 但这场外交风波反而凸显出歼-10系列战机具备的战略威慑能力。 当时的伊朗政府仍沉浸在核协议带来的缓和氛围中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思维。 德黑兰方面对地区军事冲突的风险评估显得过于乐观,始终认为战争威胁遥不可及。 在军购谈判过程中,伊朗代表团队表现出明显的迟疑反复态度。 他们既希望控制采购预算,又提出要求转让生产技术的附加条件。 就在伊朗方面举棋不定之际,巴基斯坦军方迅速完成了采购流程。 伊斯兰堡果断引进歼-10CE型战机的决定展现出其战略前瞻性。 后续的南亚空战充分验证了这款战机的卓越性能。 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配备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E升空迎敌。 在空战对抗中,霹雳-15E远程导弹对印度阵风战机形成压倒性优势。 巴基斯坦通过一场真实的军事对抗,有力地验证了其战略决策的精准与明智。 当以色列空军的F-35、F-15和F-16战机如暗夜魅影般悄然逼近德黑兰的领空时,伊朗方面才猛然意识到事态的严峻。 在敌方肆无忌惮的轰炸行动面前,他们仿佛从一场迷梦中惊醒,真正感受到了国家存亡的巨大危机。 这场军事冲突彻底剥去了伊朗长期精心维护的国防伪装,使其弱点暴露无遗。 其号称严密的防空网络在实战中形同虚设,完全未能发挥应有的拦截作用。 更令人诧异的是,伊朗空军在面对入侵时竟无一家战机敢于升空迎敌,展现出令人担忧的畏战情绪。 他们只能被动地目睹本国领空遭受持续侵犯而束手无策。 这种局面清晰地揭示了伊朗国防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其空军力量被分割为两个互不协调的独立系统,内部消耗严重削弱了整体作战效能。 在战前准备阶段,伊朗也未能建立起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预警和指挥机制。 仅仅采购先进武器装备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防实力。 倘若在冲突爆发之际,伊朗能够部署哪怕一个中队的歼-10CE战机,局势或将大不相同。 面对潜在的有力反击,以色列空军是否还能如此毫无顾忌地执行空袭任务,确实值得深思。 在经历惨痛教训后,伊朗终于将国防安全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 歼-10系列战机因此重新成为其重点关注的军事采购选项。 然而当前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仅仅依靠采购少量战斗机已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 现代战争节奏极快,很可能出现战机甫一交付,飞行员尚未完成改装训练的情况。 以色列空军具备在短时间内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新建的空军基地极易成为首轮攻击目标。 面对以色列空军动辄可集结的两百架规模战机集群。 伊朗至少需要配备八十架同等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战斗机才能形成有效制衡。 这套防御体系还需配备全天候执勤的预警机进行空情监控与作战指挥。 同时要构建由多种地对空导弹组成的多层次防空火力网。 这已超越传统军贸范畴,而是涉及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系统性国防建设。 歼-10C战机的卓越性能不仅体现在气动布局与发动机推力方面。 更关键的是其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智能空空导弹系统。 机翼下挂载的电子对抗吊舱可有效干扰敌方雷达探测。 这些先进子系统需要与空基预警平台、地面雷达站形成网络化数据共享。 若配套体系未能同步建设,引进的歼-10C仅能发挥理论作战效能的六七成。 结语 说到这,再回头看伊朗议员的表态,就豁然开朗了。 他为什么不提歼-10? 第一,歼-10项目太大了,它牵扯到的是整个国防体系的重塑。 这不是一个议员能随口“官宣”的。 第二,这很可能意味着,双方正在进行更深层次、更敏感的谈判。 而他提到求购中国的红旗-9,这恰恰是个强烈的信号。 这说明伊朗已经开始着手构建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体系”。 而红旗-9,就是这个新体系的第一块基石。 现实的耳光已经彻底打醒了德黑兰。 他们曾经以为可以靠不对称的导弹优势来确保安全。 却忽视了最基础的制空权。 历史和现实都无情地证明,一支没有现代化空军保护的军队。 在现代战争中,无异于“裸奔”。 此次针对以色列发起的空中打击,对于伊朗国内局势来说,既带来了深重的冲击,也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契机。 它迫使伊朗在国防体系构建中剔除长期存在的浮夸作风与不切实际的战略冒进。 未来局势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伊朗是否能够从这次事件中真正认识到自身短板,并以扎实而长远的实际行动,追回过去因战略误判而错失的关键发展时机。 #热问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