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稚嫩防守吃力!中国队替补中锋完全没有发挥出身材上的优势? 90比89,中国队只差一分却没能拿下亚洲杯。压哨前那记反击防不住,澳大利亚笑到了最后,我们只能站在银牌位置上咬牙看着对手庆祝。谁都知道,这场比赛不是不能赢。问题出在哪?一块块拼图摆上去,总有几块没对上。余嘉豪,就是最显眼那一块。 出场12分钟,2次出手全打铁,虽然罚球4中4,但总共只拿到4分2篮板。还有2次失误、1次犯规,正负值负2。别说改变局势了,连存在感都难找。他2米21的身高,站在场上本该是移动的威慑力,可偏偏在对抗中一碰就散,篮下强攻没谱,防守轮转跟不上,护筐也成了摆设。 亚洲杯六场打完,场均13.7分钟,7.2分4.7篮板。光看数据,不算难看。问题是,这些数字背后没内容。命中率45.5%,三分0%,罚球倒是有点样子,85.2%。但你看比赛就知道,他的分数多靠低压对抗时期刷出来的。真到了硬碰硬,全哑火。 这不是技术细节的问题,是比赛气质不对。场上那种犹豫、怕犯错、怕对抗的情绪,肉眼可见。一次次错失篮下机会,一次次被对手轻松抢位——不是没天赋,是没底气。对手知道你身高高,但很快也知道你不敢打。 说到底,这不是第一次。去年世界杯热身赛、今年CBA几场强强对话,余嘉豪在高强度对抗中都显得格格不入。他不是没努力,但节奏跟不上,脚步黏滞,动作生涩。身材优势被自己“用废了”。 如果只是偶尔发挥不好,那是状态问题。但重复出现的局面,就不是状态,是能力天花板的问题了。尤其是这场对澳洲的决赛,留给他的表现空间本来就不多,再一上来就被打爆,教练团也只能把他换下。没人敢在一场只差一分的比赛里赌你“能突然爆发”。 更现实的,是他接下来要去西乙联赛的那一步。西班牙的篮球环境对内线要求极高,攻防转换快,对抗强,空间感强。在那种节奏里,如果他还维持现在的脚步与防守判断能力,出场时间更不会多。 说句扎心的,现在的余嘉豪,更像是被身高“反向裹挟”的球员。别人打内线是靠身体和技术双支撑,他是身高先行,其它全靠补。可补不上怎么办?就成了现在这样:站着高,但打不出压迫感;看着壮,其实软。 回到这场决赛,谁都知道中国队内线是短板。王哲林身体对抗吃亏,周琦伤后状态没完全回来,教练组只能赌余嘉豪能顶几分钟——哪怕就是护筐、抢板、消耗对面五号位。可连这点都没做到。防守端脚步跟丢,进攻端空切不敢接,最后变成“场上一个人,但像少一个人”。 这不是对一个年轻球员的苛责。他才21岁,还有提升空间。但问题在于——他21岁却已经打了国家队三年,打了CBA好几个赛季,打了亚洲杯、世界杯预选赛,经验不算少了。可为什么成长速度这么慢? 训练内容?联赛对抗?体能管理?心理建设?每一项都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但再多借口也掩盖不了现实:国家队现在需要能打得上的内线,不是“看身高吓人”的模型。 余嘉豪的未来不是没有希望。可这个“希望”不能再靠“再给他点时间”来续命了。他现在必须做的是,把基本功打扎实,把节奏打顺,把身体打硬。否则,哪怕身高再高,终究也只能坐在板凳上看别人打球。 亚洲杯冠军我们又让了出去。不是运气不好,是有些人还没准备好。比赛输了可以接受,但如果还不动起来,那下次可能连进决赛的机会都没有。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