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停摆危机,对A股意味着什么? 最近,美国众议院表决临时预算,引发了全球高度关注,股民们心里的弦绷得紧紧的,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个共识,这种美国政府“关门”大戏,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总是在不确定和刺激中拉扯所有人情绪,而我的核心观点是,别被表象吓倒,全球市场波动虽剧烈,但真正影响A股走势的,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预期,外部事件就像一阵风,吹一阵子,影响有限,A股要强还是要弱,还是得看自己。 现实很快给我们一个例证,这次美国政府停摆,已经拖了43天,是史上最长的一次,其间,4200万低收入人口临时断了食品券,590万户家庭苦等取暖补贴,甚至美国四季度GDP增速被高盛下调1.15个百分点,影响层面确实广泛,众议院若顺利通过预算,也只是暂解燃眉之急,因为临时预算又撑不了多久,两党分歧丝毫没有化解,因此,市场情绪虽然有点缓和,隐患却在下面涌动,全球投资者都在盯着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的变化,这两者一波动,中外市场就感受得到,尤其是北向资金流动,说能撼动A股,那也不至于,就是加大了短期波动而已。 讲到这里,不妨看看另一个更具爆炸性的消息,也就是特朗普释放的“关税红利”计划,周末时,他喊话要给年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发放2000美元,这听着很美,对低收入群体诱惑力十足,财政部长随即确认了标准,可是细算一下,就发现问题来了,CRFB机构测算,这项计划一次性就得花掉6000亿美元,美国一年关税收入才3000亿,天差地别,也就是说,这一波撒钱动作,十年累计下来,财政赤字可能大涨6万亿,债务堆山是妥妥的。 许多美国民众都在问,钱是哪来的?这所谓关税红利,归根结底是企业和消费者自己买单,譬如,美国最近把铝业关税提升到50%,随后,中西部铝价急剧攀升至历史新高,下游的制造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不是政府让外人买单,而是把成本转嫁到国内企业和民众头上。 再看通胀风险,如果说美国政府又开始大撒币,尤其在高利率环境下,美联储之前防通胀的努力恐怕就付诸东流,对于全球流动性预期又是直接打压,美联储降息的窗口或许再次推迟,全球市场都要重新估算资金风险和收益,不管对A股,还是美股,都会增加短线的不确定。 转回到A股,实际上,以往市场总是把外部扰动放大,可事实证明,决定A股强弱的,是中国自己的经济脉动和政策节奏,近期国内经济数据有所回暖,还有政策发力的信号不断释放,这些才是支撑市场的核心变量,换句话说,美国停摆固然影响情绪,但主旋律是中国自己唱,核心矛盾不会被外部事件所左右。 同样道理,实操层面,投资者大可不必因为美国政府停摆、小道消息而频繁调仓,只要保持合理仓位,聚焦国内重点经济数据和政策会议信号,这就足够了,去年北向资金大幅流出时,A股依然靠自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走出独立行情,国际资本固然重要,但A股韧性来自于内需和创新动能。 有意思的是,全球市场总是太关注外围黑天鹅,中国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其实很丰富,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调控手段,可以有效抵御外部冲击,过去几年中美贸易摩擦,中国通过逆周期调节和减税降费,稳住了宏观面,甚至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GDP增速实现5%左右的增长,要知道,这数据表现和美欧相比并不差。 由此可见,外部扰动再大,A股还是要靠自己,投资者不妨把更多精力放在国内基本面和长期政策红利上,尤其是当下创新产业、高科技板块不断涌现新机会,未来五年甚至十年,A股的核心逻辑不会被一两次美国停摆彻底改变。 全球化的市场已经没有绝对的“孤岛效应”,外部冲击可以带来短期剧烈波动,此时情绪管理和动态调整也挺重要,尤其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如何在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下,保持定力不盲目追涨杀跌,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说到最后,不妨既然外部干扰总是反复出现,那么投资者如何分辨真正决定市场走向的本质变量?你会怎么做仓位配置应对类似突发事件?在国内经济持续复苏和国际环境反复之间,A股未来主线是否会发生新的转移?这些问题,或许才是每个投资者最值得反思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