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航母半小时内连摔两架战机丢尽脸面,普京却在同一时间霸气亮出两款新概念核武器,这时间节点简直像是精心设计的剧本。10月26日,普京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决定性试验;仅仅三天后,"波塞冬"核动力鱼雷又成功测试。 短短三天,两种"无限航程+核战斗部"的新概念武器同时亮相,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胆的战略威慑组合拳。但问题来了,这些看起来威力无穷的新式武器,中国有必要跟进吗? 核动力导弹听着猛,实际上是个危险的烫手山芋 "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确实技术含量惊人。它采用开式循环核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用微型高温气冷堆直接加热空气,省去了燃油。测试中轻松达到14000公里射程,比著名的"亚尔斯"洲际导弹还要远,理论上射程几乎无限。 由于拥有无限射程,"海燕"的攻击路径十分灵活。虽然飞行速度只是亚音速或勉强超音速,但能在极低空以迂回路线飞行,伺机选择最佳攻击路线,完美避开地面预警系统和拦截导弹。想象一下,一枚可以飞行数天甚至数周、随时改变航向的巡航导弹,确实能让任何国家的防空系统头疼不已。 但这玩意的致命缺陷也很明显。和平时期如果在本国境内试射坠毁,核动力发动机里满满的核辐射全都要让附近平民"笑纳"了。更要命的是,这种核动力喷气发动机主打一个导弹飞一路、核辐射尾气喷一路,底下的土地全被核污染,简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就算抛开这些问题不谈,"海燕"的飞行速度毕竟只是亚音速或勉强超音速,虽然可以伺机寻找攻击路线,但一旦路线规划失误被发现,拦截起来其实非常容易。相比之下,高超音速导弹才是真正让对手头疼的存在。 波塞冬核鱼雷更是个鸡肋,成本高昂却实用性存疑 "波塞冬"长约20米、重达110吨,本质上可以视作一艘袖珍无人核潜艇。据称它采用一台8兆瓦的小型核反应堆,最大速度可达50节,下潜深度达1000米左右。核动力同样为它赋予了几乎无限的射程,能够长时间巡航、伺机寻找最合理的攻击路线,规避敌方反潜系统。 普京宣称"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拦截波塞冬",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拦截鱼雷的难度比拦截导弹大很多,而且"波塞冬"不仅能歼灭航母战斗群或摧毁大型海军基地,还能打击沿海城市,大当量核弹头若在沿海地区引爆,或许能够引发大规模放射性海啸。 但问题在于,"波塞冬"庞大的尺寸根本无法塞进俄罗斯现有核潜艇的533/650毫米鱼雷管里,只能挂在肚子下面。俄罗斯并没有对现役的"亚森"级和"北风之神"核潜艇进行改造,而是直接研制了一型新的核潜艇来专门搭载它。为了一款鱼雷专门研制一个核潜艇,这附带成本可太高了。 而且,军事专家预想中的"波塞冬"在敌方沿海城市引爆引起滔天海啸淹没城市的情况,在现实中能不能发生还是个未知数。物理学家通过模拟计算证明,想要达到这个效果至少需要上亿吨当量级别的超级核弹,而人类建造的最大核弹"大伊万"也才5000万吨。 这些疯狂构想其实是冷战遗产,早就被证明不靠谱 核动力导弹也好,超级核弹鱼雷也罢,压根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早在50年代美苏就已经提出过概念并进行了研制工作,最终都石沉大海了。原因很简单,实用性太低。尤其是洲际导弹的问世为全世界的战略核打击指出了一条明路之后,这些疯狂的冷战构想直接被扫进历史。 可以说,这俩武器的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本质上就是奇技淫巧罢了。普京在美俄关系恶化、俄乌冲突陷入僵局的背景下,突然亮出这两张牌,更多是为了向西方展示"俄罗斯还有底牌",而不是真的要大规模装备这些武器。 对于中国来说,这些武器根本没有任何跟进的必要。我们有全世界最可靠的战略核打击手段——东风系列导弹。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4000公里,可以携带多个分导式核弹头,突防能力远超"海燕"导弹。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更是让任何反导系统头疼的存在。 扎实搞好东风快递,胜过一切花里胡哨 相比于俄罗斯这些疯狂而不切实际的构想,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建设走的是一条更加务实的道路。我们不追求耸人听闻的概念,而是专注于提升现有武器的可靠性和突防能力。 东风系列导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短程到洲际,从常规到核武,从陆基到海基,应有尽有。这些武器不是用来吓唬人的,而是真正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战略威慑力量。 所以,对于普京亮出的这两张核武王牌,我们大可以平常心看待。它们或许在宣传上很有震撼力,但在实战中的价值远不如扎扎实实的东风快递。与其浪费资源去研制那些奇技淫巧,不如继续完善现有的导弹体系,这才是正道。 你觉得俄罗斯这两款新概念核武器实战价值如何?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