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深陷冷链风暴!美欧制裁接连升级,中国反制精准发力搅动区域规则波澜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越南深陷冷链风暴!美欧制裁接连升级,中国反制精准发力搅动区域规则波澜

发布日期:2025-10-27 12:17 点击次数:181

越南南方的工业区在午后显得异常寂静,空置的厂房把热浪困在钢筋之间。胡志明市某工业园的管理员说起数字,仍旧咂舌:空置率从过去的12%猛涨到38%。渔港也安静了许多,船只比往常更早靠岸,装卸工人三五成群蹲在阴影里讨论要不要再裁几个人。这样的景象并非出自某个突发灾害,而是几个月内层层叠加的政策连锁反应,像滚落山坡的石头,一块推着一块,越来越难停下来。

把时间拨回到一个看似风光的日子。2025年7月2日,越南工贸部大楼里举行签字仪式,《越美贸易协定》宣告生效。越方代表刚放下笔,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官员随即表示,将把对越关税从46%降到20%。越南的决策者认为,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达89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背后连着约3000万制造业就业;越南希望摆脱在反倾销调查中被当作“替代国”的地位,争取美国承认其市场经济身份,从而把自己打造成“东南亚制造枢纽”。有文件甚至直白称这是“经济超车的关键一步”。

任何协议的“糖衣”都包裹着条件。为了换取上述承诺,越南在协定中签下三条对中国极为不友善的条款:其一,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其二,对经越南中转的中国商品加征40%关税;其三,越南跳过东盟集体协商机制,单独与美国达成协议。最后一条不仅对区域同盟情感造成伤害,更相当于公开选边站。越南的算盘是“以小诱大”,用关税让利换来市场与地位认可;但算盘不声不响,齿却磨损得很快。

国际经贸从不只讲恩情,更讲算计。就在协定生效55天后,即2025年8月29日,美国突然公布针对海产品的禁令,明确禁止越南12家渔场的产品进口。禁令落地的第一个月,越南海产品出口就暴跌42%,直接损失5亿美元。站在冷库前的渔场老板很快面临二选一:裁员,或者停工。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美国又把关税“调门”拉回原点——先是把刚降到20%的关税恢复到46%的基础水平,随后又叠加25.76%的反倾销税与2.84%的反补贴税,总税率一下子飙升到74.6%。所谓“先降后升”的过山车套路,是反倾销工具箱的常见操作方式:承诺的门票很便宜,进场后的消费却层层加码。

欧洲的身影紧接着出现。9月24日,欧盟对越南提出三项要求,直指其薄弱环节:取消35%的汽车进口关税,让本土新兴品牌如VinFast腹背受敌;放宽食品检疫标准,让欧洲农业品更轻松进入越南市场;更关键的是,强制要求碳足迹认证。对越南而言,这第三条要求最“伤筋动骨”——90%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管理体系与技术投入去完成认证,不是成本暴涨,就是被迫退出欧盟市场。欧盟还决定对越南的热轧钢征收12.1%的反倾销税。热轧钢是越南对欧的重要产品之一,加税后出口显著收缩,越南每年光关税收入就要减少8亿美元。对外部市场的准入门槛升高,直接传导至厂房里的机器:订单减少,产线停摆,工业区的空置率上升便顺理成章。

这时候回望越南的地理与结构性依赖,更能看清风向。中国已经连续20年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仅在2024年,双方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了2052亿美元。对越南制造来说,中国既是上游原材料与零部件的重要来源,也是成品和半成品的关键市场与转运通道。越南选择在协定中对经越南中转的中国商品加征40%关税,并跳过东盟集体机制,短期内换来了美国口头上的认可,却在产业链上游掀起了连锁反应。

中国的反制并不花哨,却落在要害。首先是原材料层面:中国停止了对越南电子级多晶硅的出口。这是一种生产光伏组件与半导体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近年越南押注新能源,12个在建光伏电站几乎都依赖从中国进口相应材料。供给一断,12个项目同时停工,工地吊机成了摆设,前期资金像被埋进沙里。随后在通关环节,中国将友谊关口岸的通关时间延长了40%。对许多依赖该口岸的纺织与电子企业来说,延时意味着库存与仓储成本直线上升,交货期的延误又会触发违约、索赔。一部分中国企业把原本投向越南的订单转往柬埔寨和马来西亚,越南沿边的加工厂只能眼看客户消失。旅游业也迅速感受到寒意——曾经中国游客在越南旅游中占比一度超过一半,如今相关数据骤降,减少幅度达到62%。

东盟内部的政治后果同样迅猛。泰国与印尼公开谴责越南越过东盟集体协商机制、单独与美国签署协议,认为此举损害区域团结。其他成员国陆续表态,形成一种“不与其深度绑定”的氛围。此前已进入洽谈末期、计划在越南落地的5个供应链项目,临门一脚全部转向泰国与马来西亚。“去越南化”这四个字并非口号,而是一种风险对冲——在产业链高度跨境协作的东南亚,任何破坏共识的行为都会被放大。等越方意识到自己在东盟里“话也不太好说”的时候,现实已经写在各类会议纪要里了。

资本最敏感。2025年第一季度,越南的外资撤离金额达到68亿美元。英特尔暂停在胡志明市的芯片封装扩建计划,耐克与阿迪达斯则启动了把产能转往印尼的评估程序。仅在1月份,越南就有5.8万家企业停业,平均每天上千家公司关门。产业链的橡皮筋被拉得越紧,断裂的速度就越快;从芯片封装到鞋服制造,撤离信号从高技术到劳动密集一字排开。这种跨行业的共振效果,再一次放大了上游原材料、下游市场与政策风险之间的循环。

农业同样感受到压力。越南原本指望凭借食品出口巩固在欧盟与周边市场的份额,但在新的检疫标准变化与碳足迹约束之下,通道变窄,价格失去优势。大米出口预计将下降20%,这直接打击到农户收入。与工业的停摆不同,农业的萎缩往往延迟显现,一旦传到乡村端,就意味着消费进一步收缩,内需再被压薄。

制度层面的小科普,能帮助理解这场连锁效应为何如此快。“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在反倾销调查中意味着对企业成本与价格的计算方式会更接近其实际数据,而非选用所谓“替代国”数据;但这并非一次承认、终身有效,它与合规、透明度、劳工与环保标准等指标纠缠复杂。东盟一体化虽然不像欧盟那样高度“共同体化”,但成员间有明确的协商原则与“先集体后个体”的惯例,一旦谁率先突破,就会引发集体防范心理。再次,碳足迹认证已成欧美市场的“通行证”,不是象征性承诺,而是涵盖供应链数据采集、能源结构、物流计量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很难在短时间承担这类固定成本。

在对比三方做法时,可以看出不同的节奏与工具箱。美国善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手段,先降后加、以案施压;欧盟更强调标准与合规,以碳足迹这类“新门槛”设立筛网;中国的反制则集中在供应链关键点与边境通关两端,既精准又可随时调节。越南在这三种力量的夹缝中,既需要市场、也需要上游材料,更需要区域盟友的缓冲,偏偏在最需要缓冲的时候,一纸协定把缓冲垫抽走了。

最令人唏嘘的一幕发生在求助无门时。事情恶化后,越南工贸部长不得不向美国发出求助信,希望获得政策上的回旋,换来的却是“合规后再议”的冷淡回复。回到现实,旅游业因中国游客减少62%而转冷,制造业园区空置攀升,渔港里堆着卖不出去的冷冻海产。越南原以为“靠上”美国与欧盟能实现经济超车,结果反而成了被反复“抽血”的对象。有人感叹“偷鸡不成蚀把米”,其实更像是把油门当刹车,越踩越滑。

把这一段经历当作一堂区域政治与全球产业链的复盘课,会更清楚几条抽象却关键的命题。其一,贸易优惠不是无成本的礼物,往往伴随结构性让步;其二,价值链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对外政策上能承受的“摇摆幅度”,上游依赖度越高,政策回旋空间越小;其三,区域协作的信誉一旦受损,修复成本远大于初始收益。正如古人所言,“利令智昏”,眼前之利若遮蔽了对长链条风险的判断,最终花出去的是国家的信誉与产业的韧性。等到“去越南化”成了东盟内部的共识、五个计划落地的供应链项目转投泰马,越南在议桌上的声音自然变轻。

历史写到这里,并不是为了指责谁的短视,而是提醒一种常识:市场从来是讨价还价的场域,没有哪一方会把自己最关心的筹码交给对方保管。越南过去二十年乘着区域分工与中国上游供给的东风快速增长,也正因如此,处理与中国、美国、欧盟三方关系时更需要“力矩平衡”。把零关税给予美国、对经越南中转的中国商品加征40%关税、并绕开东盟机制这种组合,等于同时在三条承重梁上动刀。后果显而易见:2025年第一季度外资撤离金额创历史新高,较此前最糟糕时期还多出三成;旅游、渔业、制造与农业四线受挫;而当越南尝试向美国寻求纾困时,只得到一句“合规后再议”。

倘若把那场7月2日的签字仪式与如今的空厂房并列,便能体会到决策里“边际收益”的真义。与其仰赖单一市场的短期承诺,不如在区域机制内稳固共识,在上游供给与标准合规上补齐短板。“唇亡齿寒”并非陈词滥调,它是地缘与产业链交织条件下的冷冰冰逻辑。历史并未终结,它只是提醒每一个节点:下一次落笔前,先看看纸背的水印。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