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军血证:轻机枪无用,我国为何再配7.62毫米机枪?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介绍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俄军血证:轻机枪无用,我国为何再配7.62毫米机枪?

发布日期:2025-10-09 18:02 点击次数:98

说起打仗,归根结底还是得看装备,特别是步兵手里的那点家伙。到现在,俄乌冲突差不多快到2025年了,这场战斗也为全球军事圈上了堂深刻的课。俄军一开始用5.45毫米口径的轻机枪,比如RPK-16,冲锋陷阵,但在城市巷战中吃了不少苦头。子弹打不穿墙,防弹衣也挡不住,火力压制跟不上节奏,结果血流成河,这教训真是不便宜。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军队早几年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了,2021年在珠海航展上,QJY-201通用机枪亮相,2022年后逐步装备到部队,口径也改成了7.62毫米。为啥呢?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真正的战场需求。

说起来,俄军那边也是挺折腾的。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开始打,主战场基本上都是城市和工业区,比如马里乌波尔、巴赫穆特跟阿夫杰耶夫卡,处处都是混凝土墙、沙袋堆、地下通道。这种环境对武器装备可是个大挑战。俄军用的主力步枪是AK-12系列,搭配的轻机枪就是RPK-16,子弹是5.45×39毫米。枪重4.5公斤,射速每分钟700发,听着挺夸张。弹链盒能装95发,枪管长410毫米,设计上既可以当轻机枪用,也能切换成突击步枪。这款RPK-16是卡拉什尼科夫集团2016年推出的,原本打算用它取代老旧的RPK-74,好让班组的火力更统一。

可一试战斗,问题就接踵而至。5.45毫米子弹的动能大概也就1300焦耳左右,在开阔场地还能凑合用,但放到城市战里,立马就露了馅。墙壁、车门、树木这些障碍,小口径弹经过后速度迅速减弱,杀伤力也所剩无几。乌军士兵穿着防弹衣,躲在掩体后头,俄军的机枪扫射过去,基本上没啥用。2022年马里乌波尔的攻坚战里,俄军攻到亚速钢铁厂附近,那地方钢筋水泥到处都是,RPK-16发出来的子弹打在墙上只冒灰,敌方火力点牢如铁桶。结果,俄军伤亡挺大,火力保障也不行,弹药限制明显,95发用光得换弹夹,巷战节奏又快,根本顾不上这些。

再来看巴赫穆特,从2022年8月持续到2023年5月,可谓拉锯了大半年。那里的交通要冲挺多,矿场废弃场地遍布,俄军的小组用RPK-16去压制,效果嘛,基本上一般般。到2024年2月17日,绍伊古报告阿夫杰耶夫卡全盘掌控,但在那场战役中,俄军暴露出的火力短板就更明显了。工业区里高楼密集,地下通道错综复杂,小口径子弹在中距离飞行轨迹不稳,穿不过那些障碍物,敌人从侧翼突袭,俄军就被动挨打。军事专家分析认为,在这些战斗中,俄军的火力单兵不足,导致班组行动不灵活,补给线老长,伤亡直线上升。虽说RPK-16轻便,携弹多,实战中可靠性却存疑,容易过热,安全隐患不少。到2024年6月,俄罗斯军事评论也指出,RPK-16没被大范围运用,正是因为这些毛病在身。

你瞧,小口径弹原本的优点就是轻巧、射速快、对人体的杀伤力大。命中目标后,会产生一个大空腔,破坏力像炸弹一样,比中口径的穿透伤要厉害多了。不过,城市战场环境复杂,掩体太多,5.45毫米弹的穿透力就显得不够用,动能一流失就成了无用武之地。反倒是7.62×39毫米弹,动能强,穿墙后弹头会翻滚,杀伤效果更靠谱。俄军意识到这个短板,就赶快做出调整。卡拉什尼科夫公司从2023年开始推新款RPL-7,就是一款轻机枪,7.62毫米口径,重量不超过5.5公斤,全长1100毫米,弹链箱装80发,射程大约800米。

到2025年1月的IDEX展上,RPL-7第一次亮相,专门为乌克兰前线研发,主要用来对付人员和轻型车辆。8月23日,TASS报道说,这把枪已经在实战中进行测试了,相比老型号的PKM重量7.5公斤,显得轻松许多,操作也更便捷。俄军特种部队反映,7.62毫米子弹的穿透能力很强,特别适合城市战。至于RPL-20,它是5.45毫米的版本,但性能比较尴尬,动能不足,地位不太稳固。一旦RPL-7推出之后,俄军的火力配置算是更合理了。

这事儿谁扛都得反思一下。俄军从5.45毫米的小口径转到7.62毫米的中口径,不是倒退,而是有针对性的升级。回想上世纪60年代,苏联换装RPD轻机枪成因可靠性问题,用的也是7.62×39毫米,和AK打配合,手感顺溜。乌克兰那场仗让人明白,小口径在近战轻便情况下还挺好,但现代城市化战场障碍物多,得用中口径才能压得住场。欧美也一样,美军M4用的5.56毫米,在伊拉克的城镇战还行,但到了阿富汗的复杂地形远距离战斗,就显吃亏。现在XM7换上6.8毫米弹药,也是为了追求中口径的威力,更好应对各种战况。

转到咱们中国这边,军队装备改革可不是跟着潮流走,而是结合了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国际上的一些观察。解放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用上了7.62毫米的枪弹。1950年,沈阳兵工厂仿照苏联PPSh-41,搞出了50式冲锋枪,用的是7.62×25毫米手枪弹。到1951年,大量装备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场上,这款武器甚至能穿透美军3.2公斤的防弹背心,在30到50米范围内杀伤力特别强。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45师135团就用它来反击597.9高地,火力十足,近战和夜战表现都很出色。志愿军战士们还传唱那首歌,夸它是杀敌的好手。50式冲锋枪解决了早期自动化武器不足、单兵火力不强的问题,缩小了敌我之间的差距。

到60年代的时候,咱们开始转向使用5.56和5.8毫米的小口径弹药,像81式、95式自动步枪就变得轻巧又统一,方便班级人员使用。那个时候,QJY-88班用机枪用了5.8×42毫米弹药,装了150发弹鼓,射速特别快。不过,小口径弹药也有个毛病,就是穿透力不够,尤其是在复杂地形中,露出头来就容易被打中。到了21世纪,PLA开始观察国际形势,发现越南在用美军的M14,使用7.62×51毫米弹药,后坐力大,换成了更轻便的M16,弹药改成5.56毫米。之后伊拉克战争中,又意识到小口径距离远的效果不咋地。如今在俄乌冲突中奔波,城市战的教训摆在那儿,咱们也在加速调整战术和装备。

2021年9月,珠海航展上亮相的QJY-201,是一款采用7.62×51毫米NATO通用弹的机枪,经过优化,重量更轻,后坐力也降低了,射击精度更高。到了2022年之后,这款机枪开始列装陆军,替代了部分QJY-88机枪。为啥偏偏选7.62毫米弹呢?一是穿透力强,能在中远距离保持稳定,击穿障碍后还能有效杀伤;二是随着工艺的提高,现代中口径步枪变得操控性更佳,不再像当年的老M14那么颤抖了。咱们解放军一直在推弹药的通用化,自动步枪、班用机枪、狙击步枪都追求一统,同样采用5.8毫米弹药提升威力,不过,7.62毫米更适合城市和山区的复杂地形。维基资料也显示,QJY-201目前还是在役的装备,采用7.62×51毫米弹药,火力范围广,性能靠谱。

说到底,7.62毫米的回归可不是啥怀旧情绪,而是真正的实际需求。小口径时代虽然说过去了,但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中口径的加入,让火力布局更丰富、更有层次。这步棋,咱们人民解放军走得挺踏实。俄乌还在持续拉扯,特朗普上台后,和谈的信号倒是频频出现,共和党也不怎么热衷援助乌克兰,普京的态度也开始有些松动。不过,之前的教训我们都记住了,装备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咱们的军队脚踏实地,改革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不瞎折腾,切实增强战斗力。这事情,确实值得咱们多琢磨琢磨。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