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美国学者正兜售一个挺让人安心的说法:只要台湾问题解决了,中国海军就会收起獠牙,安心回去睡大觉。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历史有时候真爱开玩笑。 11月6号,福建舰静静地趴在港口,甲板上那几架歼-35、歼-15和空警-600的模型机,像是摆好了棋盘,就等着棋手落子。三亚那边发了航行警告,南海有片海域要军事训练,禁止驶入。大家都懂,这是在为福建舰的入列仪式清场。三航母时代,就这么来了。这种速度,这种规模,让很多人有点恍惚。这才多少年? 恍惚就对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记忆是关于陆地的。黄土、长城、纵横的阡陌,我们是个不折不扣的陆权大国。海洋?那是天边的屏障,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板。直到1842年,英国人的炮舰开到镇江,封锁了京杭大运河,掐断了帝国的漕运大动脉。第一次,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疼得那么具体。原来,海上的失败,会直接导致陆地上的屈辱。 痛定思痛,李鸿章那些人搞起了海防,建了北洋水师。那支舰队,一度号称亚洲第一,是当时中国人能想象到的海权巅峰。可惜,骨子里的理念还是近海防御,想着在自家门口划个圈,别人别进来就行。至于保护远洋的贸易线?那是什么?能吃吗?这种消极的思维,注定了它最终的悲剧命运。从那以后,一直到2010年前后,海军的调子基本没变过。 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看看江南造船厂里那片钢铁森林,你就知道,时代变了。有些美国人觉得,只要台湾回归,我们就会像当年的清朝一样。当年康熙为了收复台湾,下了血本打造福建水师,可台湾一回来,那支庞大的水师就没了用武之地,技术停滞,船板腐烂,一直到光绪年间还是些老掉牙的木板船。他们觉得历史会简单重复。 这种想法,显然是把事情看小了。台湾固然是核心利益,但绝不是中国海军建设的终点。真正让北京夜不能寐的,是一个叫后美国时代的东西。这话听起来有点玄,说白了就是:万一哪天,那个提供全球海洋秩序服务的美国,不干了,或者选择性地不为我们服务了,怎么办? 冷战结束后,我们享受了几十年的全球化红利,商船满世界跑,做着几万亿美元的生意。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个相对和平的海洋。而这个和平,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海军用11个航母战斗群和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维持的。这支全球公共舰队,实际上是由所有使用美元做国际交易的国家共同出钱维护的。我们也是其中之一。 去年10月以来的红海危机,把这个潜在的风险活生生地摆在了台面上。胡塞武装袭击商船,美国累死累活地护航,回头还一个劲地喊话,要中国出来管管。华盛顿心里肯定不平衡,觉得你中国享受着我提供的安全秩序,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出事了,却搞不干涉政策,想让我一个人消耗资源和精力。 站在美国的角度,这种想法不难理解。他们的小院高墙策略,不仅仅是在芯片和关键矿产领域脱钩,也包括这种国际公共秩序产品。他们很可能会默许某些地区的混乱,只要这种混乱能精准地损害中国的海外利益。到时候,当每年40多万亿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暴露在风险之下,指望谁? 答案只能是我们自己。中国海军的力量,必须要在那个时候第一时间填补进去。所以,福建舰和它未来的兄弟们,真正要应对的,是这种全球变局。我们有世界第一的造船能力,这让华盛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还没到真正的转折点。外界普遍预计,到2030年代,中国海军将拥有6艘航母,基本能与美军太平洋舰队形成均势。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另一个美国。我们对海权的追求,更多是基于陆权的延伸。在东南亚和东北亚,我们需要绝对的控制力来保障核心区域的安全。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影响力,是为各国提供一个美国之外的选项,而不是去建立几百个海外军事基地,搞全球霸权。 如何平衡陆权与海权,如何处理与海洋霸主和陆上邻国的关系,这里面的学问,考验着最高的政治智慧。总的来说,这场海军建设的狂潮,背后有四个核心目标:一是维护台湾和南海这样的核心利益;二是把我们的防御纵深从海岸线向西太平洋推进;三是在美国战略收缩时,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海上生命线安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拥有在第一岛链附近,与美国海军摊牌的实力和底气,这是一种底线思维。 说到底,中美之间最大的结构性矛盾,就在西太平洋。这个矛盾什么时候解决,用什么方式解决,将决定21世纪上半叶的国际政治走向。而福建舰的汽笛声,只是这场大戏的序幕而已。所以,别再聊收复台湾后海军会不会刀枪入库这种天真的话题了。当一个国家开始真正思考全球利益的时候,它的航母,就永远不会嫌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