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欧短兵相接!但中方这次没惯着,欧企不得参与政府采购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欧短兵相接!但中方这次没惯着,欧企不得参与政府采购

发布日期:2025-07-18 16:53 点击次数:137

7月6日中国财政部一纸通知,欧盟企业被排除在中国政府采购体系之外,但有个关键例外,在华设厂的欧洲企业不受影响。

这场发生在中欧建交50周年节点的贸易对抗,起因是2025年6月20日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盟成员国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 中国商务部当天就向欧方提出交涉,但欧盟拒绝撤回决定。

中国财政部在7月6日发布的通知非常具体,即日起,所有政府采购活动必须排除欧盟企业。 通知专门注明,那些在中国境内注册经营的欧洲公司不受限制。 中国商务部同步发表声明,称这是对欧盟歧视性政策的“对等反制”。

这种直接反击的速度打破了中方过去的处理模式。 以往遇到类似贸易争端,中国通常会先通过WTO机制申诉,或者展开多轮谈判。 比如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时,中方选择通过价格承诺谈判化解矛盾。 但这次欧盟政策刚出台17天,中国的反制措施就落地了。

部分欧洲政客认为,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会为拉拢欧盟而软化立场。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分析报告曾指出,中国在美欧贸易冲突中会“尽可能避免多线作战”。 但这次中国的反击证明这种预判完全错误。

中方的反制直接打在欧洲企业的痛点上。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规模巨大,2024年公开数据已达2.3万亿元人民币。 西门子医疗、飞利浦等欧洲医疗巨头在中国的公立医院设备采购中原本占据重要份额。 如今这些订单的大门已对他们关闭。

中国特意留了个口子,在华生产的欧洲企业不受限制。 大众、巴斯夫等在中国设厂的欧洲公司仍然能参与投标。 这种设计传递出明确信号,惩罚只针对那些把工厂留在欧洲的企业。

7月底中欧领导人峰会即将举行,中国外长王毅刚在7月6日结束对欧盟总部、德国和法国的访问。 在柏林和巴黎,德法领导人当面承诺推动中欧关系稳定发展。 但王毅前脚刚离开欧洲,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就公开宣称,要在欧盟推动扩大对华贸易壁垒,将针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措施延伸到更多产业。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让中方不再容忍。 中国商务部在声明中直指欧盟政策具有“明显歧视性和排他性”。 更让中国企业愤怒的是,欧盟限制中企投标的理由是所谓“安全风险”,但具体风险内容从未公开说明。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在这场冲突中暴露无遗。 当欧盟委员会宣布限制中企时,德国工业联合会公开反对,称“医疗采购不应被政治化”。 法国企业运动联盟主席帕特里克·马丁警告:“中国反制会让法国失去医院设备升级的机会”。

在欧盟宣布采购限制前,中国商务部已多次延期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结果。 这种延期被普遍解读为给欧洲留出谈判空间。 中国宣布反制当天,欧盟出口到中国的干邑、威士忌等烈酒突然面临更高风险。

稀土管制成为另一个焦点。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7月初刚向王毅提出解除稀土出口限制的要求。 欧洲98%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德国汽车厂因稀土短缺已将磁体库存周期从90天压缩到21天。 中国对欧盟的稀土出口管制仍在持续,这使欧洲企业面临双重打击。

中欧贸易数据凸显出欧盟政策的矛盾性。 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中国连续18年保持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但欧盟企业对华市场份额却从2010年的8.7%降至5.3%。 这种下滑更多源于欧洲产品竞争力下降,而非中国市场准入问题。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贸易政策研究中心发现关键矛盾:欧盟委员会一方面抱怨中国市场开放不足,另一方面又阻止欧洲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 2024年欧盟批准对华技术出口许可的数量同比下降37%,这种限制恰恰违反欧盟自己主张的“公平贸易”原则。

当特朗普政府7月9日即将决定是否对欧盟钢铝加征关税时,欧盟委员会突然在6月20日推出涉华限制措施。 柏林智库学者指出:“这是欧盟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中国此次的强硬反制让欧洲企业界震动。 德国工商大会次日发布紧急指南,建议成员企业立即核查在华业务架构。 指南明确提示:“只有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才能保住政府采购资格”。 这种压力可能加速欧洲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欧盟内部对中欧关系的定位存在根本分歧。 7月2日王毅在布鲁塞尔与欧盟代表会谈时,对方提出三个要求:解除稀土管制、停止“援俄”、重塑贸易公平。 王毅当场针锋相对提出三个条件: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坚持伙伴定位、践行多边主义。 这场“三对三”的交锋暴露了双方立场的鸿沟。

中国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揭示了贸易战的现实冲击。 就在双方政策出台后的7月第一周,中欧班列货运量环比下降12%,其中德国杜伊斯堡港发往中国的集装箱减少19%。 这些集装箱里原本装着参与中国工厂招标的精密仪器。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在政策出台后24小时内发表声明,呼吁双方“紧急建立危机管控机制”。 但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的回应邮件显示,布鲁塞尔尚未制定应对中国反制的具体方案。 这种准备不足反映出欧盟决策的草率。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指向更严峻前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35%反补贴税后,中国车企开始转向东欧投资建厂。 匈牙利已吸引3家中国电池企业设厂,这些企业既能服务欧洲市场,又能规避中国的政府采购限制。 欧盟的贸易壁垒正在推动中国企业深入欧洲腹地。

中欧这场贸易对抗的本质是规则主导权之争。 当欧盟用“国家安全”理由限制中企时,中国用同样理由反制欧盟。 不同的是,中国把政策明明白白写在财政部通知里,而欧盟至今未公布限制中企的具体标准。

布鲁塞尔智库Bruegel的贸易专家指出核心矛盾:“欧盟要求中国遵守规则,但自己却在制定模糊规则。 ”这种矛盾在医疗器械采购限制中暴露无遗,政策未说明限制范围,导致德国医院连中国产口罩都不敢采购。

中国德国商会最新调查显示:72%的德企认为中国反制将加速欧盟产业链重组。 但重组方向出乎意料,不是撤离中国,而是把更多产能搬到中国。 宝马沈阳工厂已收到总部指令,要求扩大医疗设备零部件的生产能力,以弥补欧盟整机企业失去的中国订单。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