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全球都以为加沙地带终于迎来一丝喘息之机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用行动给所有天真者上了一课:在强权逻辑下,停火协议不过是战争的“技术性暂停”。 仅仅18天。从10月10日协议生效到10月28日战火重燃,这场被寄予厚望的停火,脆弱得像一张浸水的纸。内塔尼亚胡办公室社交媒体上那道冷冰冰的袭击指令,与加沙上空再次响起的爆炸声,共同构成了一幅残酷的讽刺画。 一、谁的“违约”?一场罗生门下的血腥现实 战端再起的导火索,照例是一场“罗生门”。以色列指责哈马斯对以军部队开火,哈马斯则坚决否认,并斥以军行动为“严重违反”。这种互相指责的戏码我们已看得太多,但鲜血和废墟从不撒谎。 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公布的数据触目惊心:停火18天,以方违反协议高达125次。这意味着,所谓“停火期”,平均每天要遭遇近7次射击、空袭或越线侵犯。94人死亡、344人受伤——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在和平假象下真实逝去的生命。当内塔尼亚胡曾在10月20日炫耀“单日投弹153吨”时,这场停火的虚伪底色早已暴露无遗。 更令人发指的是,空袭的矛头竟再次指向希法医院周边。当医疗场所——受国际法保护的最后人道屏障——都沦为军事行动的“靶心”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冲突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二、“黄线”推移:领土野心的无声告白 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28日晚的报道,揭开了更深的战略图谋:以军决定将控制范围扩大到“黄线”以外。 这绝非临时起意。根据第一阶段协议,以军本应退至“黄线”后,却仍控制加沙53% 的土地。如今,“黄线”说挪就挪,将停火协议当作可以随意擦改的草稿。这清晰地表明,对某些决策者而言,谈判桌只是战场的延伸,协议条文不过是暂时束缚手脚的细线,随时可以挣脱。 三、美国角色:“调解者”还是“共谋者”? 美国的表态堪称当代外交辞令的“典范”。副总统万斯一边声称“停火仍然有效”,一边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铺垫后路,称美国“预计以色列将予以回应”。两名美国官员更透露,以色列在袭击前已通知美国。 这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画面:一方磨刀霍霍,另一方提前知会,却仍宣称“和平尚在”。这种“默许式协调”,让美国作为调解者的公正性荡然无存。当特朗普高调宣称“国际部队将进驻加沙”时,哈马斯接受联合国部队,以色列却坚持要“自行决定”部队构成——核心分歧丝毫未解,“国际部队”更像是一个空中楼阁式的政治噱头。 四、人道悲剧:被当作筹码的死者 战火重燃最直接的恶果,是人道危机的急速恶化。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宣布,因以军袭击,推迟归还以方被扣押人员遗体。 遗体归还,本是最基本的人道行为,如今却成了博弈的筹码。这残酷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这片土地上,连死者的安宁都无法保障。当生命的神圣性让位于政治算计和军事报复,和平的道路只会被越铺越窄。 从2023年10月7日至今,加沙地带已有超过6.8万人死亡,17万人受伤。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段被暴力终结的人生。18天的停火,未能抚平创伤,反而让世界更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没有对国际规则的共同遵守,任何停火都只是下一轮血腥循环的序曲。 结语:我们不能再被“停火”这个词欺骗 加沙的故事,从来不是“和平与战争”的简单切换,而是“战争”与“更激烈的战争”之间的残酷间歇。18天的停火,与其说是和平的曙光,不如说是为看清这场悲剧本质提供的一个窗口——它让我们看到领土如何被蚕食,协议如何被践踏,人道如何被绑架,以及生命如何被漠视。 国际社会若继续满足于在“谴责”与“关切”间循环,而不采取有真正约束力的行动,那么加沙的明天,注定只是昨日悲剧的高清重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