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着“萨达姆的小萌娃”这个名号,究竟是个啥滋味? 这说不定就是哈里里·侯赛因·卡梅尔老弟一辈子都得琢磨的问题啊! 21世纪的开头,一声巨响,把哈里里·侯赛因·卡梅尔的日子彻底翻了个面! 这位被称作“萨达姆的孙女”,曾经在铁桶般的宫殿里安心得过日子,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可惜好好的总统孙女,结果一夜之间被炮火轰成了沙漠里的流浪汉! 她的经历,一半是在王宫里闪闪发光的回忆,另一半是在沙漠中拼命逃命的疯狂跑! 天上和地下,就差一声炸响! 对小哈里来说,世界就像切开的西瓜,一头她是总统捧在手掌心里的宝贝孙女,住在高墙大院里,过着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奢华日子。 在另一边,电视和报纸都把她的爷爷萨达姆描绘成个妖魔鬼怪的专制者,她就这么在这种矛盾的环境里长大了。 一直到2003年春天,美军以打击伊拉克的武器扩散、恐怖活动和独裁统治为名,炮火的声音就像是乌云压顶,轰隆隆从远处朝巴格达砸来。 转眼之间,哈里里所处的世界,还有那座她住过的城市,都在美军一步步逼近中崩溃了。突然间的逃亡,就像把小孩拖入一场特别凶狠的梦,真是让人心揪得紧啊! 公主要流浪了,姓什么的成了最大的奢华! 为避免可能的麻烦,黑夜成了他们唯一的好朋友,而星辰则像是个晕乎乎的指路牌。 大人们拉着娃,像是在烈日和寒风交替的沙漠中走迷路,每次停下来喘口气,都得提心吊胆地猜下一秒会不会被风沙刮没了眼珠子! 在这种随时可能丧命的情况下,曾经高高在上的公主和王子,转眼间成了满身土灰的讨饭虫! 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的姓给甩了,那曾经风光无限,却可能让人死得很惨的姓。为了躲避那些可能开打的地方,他们只好不停地改道。 这时候,他们那些个光鲜亮丽的衣服、玩具和珠宝统统扔了一边,只剩下几个用得着的东西在包里,活着才是王道! 饿得跟个走失的熊一样,渴得像个沙漠里的仙人掌,为了让娃娃们痛快喝水,叔叔阿姨们不怕被人认出来,硬是偷偷溜去外面村子扒拉点东西回来。 那段日子,哈里里才明白,她的家乡在这世界的棋盘上,只是个随时都能被丢掉的小卒,那种被遗忘的绝望,比沙漠里的冷风还要刺心。 在外面的地方,她用宝石把摇摇欲裂的家乡粘起来了。 一直打到2010年,这场折腾了7年的战争,到美军走人伊拉克的时候,连根大杀器都没见着,倒是凭借萨拉姆政府早就处理掉的资料和证明,把这场闹剧给收尾了。 战争终于结束,哈里里一家为了避难跑到了约旦,暂时有了个安身之处。虽然身体没事了,她的心灵却还在漂泊,需要重新当个小娃娃,从头学起所有东西。 想要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适应当地的习惯,还得学会和那些跟你天南地北的同学搞好关系,从一个身份特殊的流亡人士变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这条路甭提有多坎坷了,真是比骑驴上树还难! 后来,她飞到加拿大小学堂,还报了个大家都惊掉下巴的专业,珠宝设计哩! 这门手艺表面上跟政治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其实就是她心里那股子疯狂的写照。她想搞点好看的,想把乱成一团的东西理顺,渴望把那些伤痛的、厉害的记忆重新捯饬一下,变成一件厉害的艺术品。 她的设计里有巴比伦那个老古董的标志,还有底格里斯河那嫩滑的曲线,这可不是单纯做买卖,而是她跟那段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一场默默无闻的聊天。 赢家来笔,败者只能瞪眼! 她就是要说个不一样的故事,把原版撇到一边去!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哈里里的脑海里依旧牢牢记着巴格达,时不时就会想起小时候市场的热闹跟过节时一家人欢乐的笑声。 这帮活灵活现的场景,跟西方媒体说的那套可怕、没有色彩的伊拉克,简直是天壤之别,她心里想着,咱家可是幸福得很啊! 她心里那股念头越来越明亮,历史的真相到底听谁的? 这股劲儿让她不由自主地捡起笔,打算写本书,内容全是关于她那一家子和她的祖国。 她明白,想要动摇一个扎根已久的国际故事,就像小鸡对着大石头砸去一样,于是她翻了无数尘封的档案,研究家族的好坏,试图找到一个更立体的萨达姆时代的真相。 她不打算藏着掖着那个时期的压力和麻烦,但她更想给世界普及一下,当时的伊拉克,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全民教育还是免费医疗上,都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在阿拉伯世界里独树一帜。 在打仗之前,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活得像个小康家庭,日子过得蹭蹭的! 那场打架,什么大杀器和跟基地组织勾兑的说法,最后都被揭穿是个大笑话,战争没给自由反而像把钝刀,把伊拉克割得稀巴烂。 从2003年到2021年,伊拉克大约有20.9万平民在战争和打打杀杀的乱局中咕噜咕噜去了。 国家机器给拆了,留下的那块地儿,成了一窝极端主义的温暖大床。 那帮鬼东西,就是从废墟里蹦出来的,哈里里死磕着说,若不是那场蛮横的军队干预,伊拉克就算内部斗得头破血流,也不会摔到今天这幅惨样。 比起炸药,最吓人的是那些血液里藏着的战争“后门票”。 政治翻了车,最后兜里的钱还是得咱老百姓填,这是哈里里心里最难受的事儿。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