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不会相信,历史上中国皇帝不是宅在紫禁城里喝茶看戏,而是经常带着大队人马到处跑。打个比方,这就像现在的“领导下基层”,只不过那架势比春运还热闹。单说康熙、乾隆父子,南来北往好几次,每次都像巨星开演唱会。可是,表面上的热闹背后,真的是“领导关心民生”吗?还是只是给老百姓演一出“关怀大戏”呢?说到底,这些举国瞩目的巡游,到底是实打实地治水救民,还是作秀给人看?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这出皇帝的“现场督工”。 先抛个问题:你觉得皇帝南巡,真的能把淹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江南治好?不少历史迷会义愤填膺地说,这不就是走走过场,挥挥手,秀一把皇权吗?祭孔、唱戏、下江南,远比修堤防、疏河道更来劲。一时间,文人雅士、地方乡绅都各显神通,生怕拍马屁慢了半拍。但也有人说,咱们别只看到热闹场面。康熙、乾隆其实亲自考察水利工程,踩着泥地、捋起袖子,甚至还下到大堤边测水标。这是演戏能演出来的吗?结果一时间,江南百姓议论纷纷:是政绩作秀还是大国担当?是走马观花还是泥里打滚?这悬念吊得大家心痒痒,谁也说不清哪一面更真实。 咱们翻开史料,能看到康熙南巡的日记,里面不仅记着今天吃了什么菜,更详细到每次在河堤边问工程官有啥新难题,问百姓近几年庄稼收成咋样。这个架势——像不像现在企业老板下车间不嫌车间臭,和工人说说话?地方官员当然希望趁着皇帝这阵风把家乡的工程多报点,多争点钱。可百姓怎么想呢?有人路边看热闹,回家夸皇帝关心百姓;也有人腹诽,说是劳民伤财,皇帝走过路费都够修一堤坝了。治水确实复杂,堤修一次,不到几年又是新问题。康熙亲自盯着黄河、乾隆测量钱塘江,都留有详细记录。这层层剥开,这出巡游,其实夹杂着真行动和假繁荣,谁也撂不下“真心”或“作秀”四顶大帽子。 过了这阵风头,江南依然水患频发。每次皇帝南巡,不少地方都上报名:某地堤坝已修好、某县工程完成。可是,三五年后又听说同一片土地再淹一遍,堤坝出问题。皇帝多次发火,批评负责官员失职,严查工程进展。但最后发现,总有些水利账本糊弄事,工程一验收,问题还是不少。地方有人觉得皇帝辛苦,是真管事;更多的人却看穿了:“皇帝这一走,不知这堤坝能挺几天。”有传闻,某些地方官趁着大修特修捞油水,表面喊口号,底下偷工减料,真跟电视剧演得差不多。这时候,巡游表面平静,实际上水患、贪腐、形式主义,一个都没消停。到底办成多少务实事,历史上争议反倒越吵越烈。 就在大家都觉得出巡是“雷声大雨点小”时,意外发生了。有文史专家在档案堆里翻出康熙、乾隆留下的详细指令手稿。康熙对黄河的河道走向、d坝厚度要求、工匠材料都有科学测量,甚至还要求用新技术“立尺观水”。乾隆督查钱塘江,定点测验水位波动,现场记下春秋两季洪水发作规律。更重要的是,有一份地方知县的留言,承认皇帝来了,朝廷拨款跟着到,长时间无人理会的工程才真动了起来。一年之内,修补了半数的易坏堤段。曾经持怀疑态度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认,出巡的确倒逼了一批实事落地。这一刻,皇帝的形象突然化身成治水高手,不再只是舞台上的亮丽身影。这份实打实的考察,是虚是实,伏笔终于收回。 光有一两年“面子工程”可不成。很快,又遇到“老问题”:国库吃紧、工程拖沓,修好没两年,黄河又变脸。中央文件一纸再纸:“务必严查工程进度!”地方官员对着上头催命,下边效率却不高。技术还是那套老办法,河水还是疯狂打卷。百姓失望多于期盼,支持者说:“新的办法还得时间。”批评者更不客气:“皇帝下江南劳民伤财,头年修头年淹。”两边争得面红耳赤。此时,地方和中央隔着一道鸿沟,各有怨言:朝里说百姓不够配合,地方叹钱不够花。有些工程,表面如新,实则漏洞百出。洪水一年年到来,磨平了指望,把希望越推越远。皇帝一走,百姓又成“孤军作战”,心里发凉。 话说回来,是不是只要皇帝南下出巡,江南的洪水就会像被下了咒似的乖乖退去?抑或是皇帝在人前折腾半天、灯火辉煌一番,实际成效还不如农民一家三口日夜值守?有人觉得皇帝考察就是亲民实干,有人觉得这不过是作秀。可你怎么评价?要是今天让全国最大的“领导”带队下乡督查水利,你期待的是大场面,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问题解决?欢迎发表你的看法——到底“皇巡”是豪华秀场,还是责任担当?留言区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