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9 年深秋,直隶唐山开平矿务局的煤场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英国工程师金达勒紧缰绳,目光越过堆积如山的煤堆,落在远处一片荒芜的土地上。 他手中握着一张泛黄的图纸,图纸上用铅笔勾勒出的铁路线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还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理念。 而铁路,作为工业文明的重要象征,却因守旧势力的反对与民众的误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步履维艰。 金达的到来,注定要成为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金达出生于英国达勒姆郡的一个工程师家庭,自幼便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对机械与工程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毕业于英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学院,随后在英国国内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877 年,27 岁的金达收到了来自中国的邀请,彼时清政府为解决开平煤矿的煤炭运输问题,计划修建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急需专业的铁路工程师主持这项工程。 对于金达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职业挑战,更是一个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东方古国的难得机会。 他深知,中国的铁路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他更相信,铁路必将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878 年初,金达抵达唐山。 初到中国,他便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与工作阻力。 首先,语言不通成为了他与当地工匠、官员沟通的最大障碍。 为了尽快融入工作,金达聘请了一位当地的翻译,并开始努力学习中文。 他每天抽出两个小时,从基础的汉字发音、书写学起,虽然过程艰难,但他从未放弃。 其次,当地民众对铁路的认知几乎为零,甚至将其视为 “破坏风水” 的怪物。 在铁路线路勘测过程中,不少村民前来阻挠,有的甚至手持农具,试图驱赶勘测人员。 金达耐心地向村民解释铁路的作用,告诉他们铁路建成后,煤炭运输会更加便捷,物价也会随之降低,生活会变得更好。 但在当时,大多数村民对他的话将信将疑,阻挠事件仍时有发生。 除了民众的误解,守旧官员的反对更是让金达头疼不已。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守旧派认为,铁路的修建会破坏中国的传统礼教与自然风水,还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引发社会动荡。 他们多次向光绪帝上奏,反对修建铁路,称 “铁路一行,山川之灵不安,旱涝之灾易召”。 在守旧派的压力下,开平矿务局的铁路修建计划一度陷入停滞。 金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深知,要想推动铁路建设,必须获得朝廷的支持。 于是,他联合开平矿务局的总办唐廷枢,多次向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详细阐述修建铁路的必要性与好处。 金达在奏折中写道:“唐山之煤,质地优良,然运输不便,若修铁路,一日可运煤数千吨,不仅可满足天津、北京之需,还可远销海外,为国家增加税收。且铁路建成后,可带动沿线商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实为强国之良策。” 李鸿章早已认识到铁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将金达与唐廷枢的奏折呈给光绪帝,并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反驳守旧派的观点。 经过多次争论,光绪帝最终批准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的修建计划。 1881 年,唐胥铁路正式动工修建。 在修建过程中,金达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 当时中国缺乏修建铁路的专业设备与技术人才,所有的钢轨、枕木、机车等都需要从英国进口,运输过程十分艰难。 而且唐山地区地形复杂,多丘陵、沼泽,给铁路线路的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了确保铁路的质量与安全,金达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每一段线路的走向、每一座桥梁的设计,他都反复推敲,力求做到完美。 在铺设钢轨时,由于缺乏大型吊装设备,工人们只能依靠人力将沉重的钢轨抬到枕木上。 金达看到后,十分心疼工人们的辛苦,他结合自己的经验,设计出了一种简易的吊装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 在机车的选择上,金达也花费了不少心思。 当时英国的机车种类繁多,有的功率过大,不适合唐胥铁路的轻便线路;有的设计复杂,不利于后期维护。 金达经过反复比较与试验,最终选择了一种小型蒸汽机车,这种机车功率适中,结构简单,非常适合唐胥铁路的实际情况。 为了让中国的铁路工人能够熟练操作机车,金达亲自进行教学从机车的启动、加速、减速到制动,每一个步骤他都耐心讲解,并手把手地指导工人操作。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中国铁路工人逐渐掌握了机车驾驶与维护技术,成为了中国早期铁路事业的骨干力量。 1881 年 11 月,唐胥铁路正式通车。 当第一列蒸汽机车冒着浓烟,沿着铁轨缓缓行驶时,现场的人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这一刻标志着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正式诞生,也意味着中国铁路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金达站在人群中,看着自己的心血结晶,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唐胥铁路的通车,不仅解决了开平煤矿的煤炭运输问题,还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铁路的优势,逐渐改变了人们对铁路的偏见。 此后,越来越多的铁路修建计划被提上日程,中国铁路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唐胥铁路通车后,金达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深知,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修建更多的铁路,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1886 年,金达主持修建了从胥各庄到芦台的铁路延长线,这条铁路的修建难度比唐胥铁路更大。 芦台地区河流众多,需要修建多座桥梁,其中以蓟运河大桥最为关键。 蓟运河水流湍急,河床地质复杂,修建桥梁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 金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借鉴了英国桥梁建设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蓟运河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座石砌拱桥。 在修建过程中,他亲自驻守在工地,监督施工质量,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蓟运河大桥终于建成通车,这座桥梁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坚固耐用,成为了当时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范。 在修建铁路的同时,金达还十分重视中国铁路人才的培养。 他意识到,中国铁路事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人才。 于是,他在唐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 —— 唐山铁路学堂(后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亲自担任学堂的总教习,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讲授课程。 学堂开设了数学、物理、机械工程、铁路工程等课程,采用西方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金达常常带领学生到铁路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铁路建设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他的努力下,唐山铁路学堂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铁路人才,这些人才后来成为了中国铁路事业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战争期间,金达积极参与中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组织铁路工人加班加点,将大量的军用物资与士兵运往前线。 他还亲自到前线视察铁路情况,确保铁路运输的畅通无阻。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抢夺铁路修筑权。 金达看到这一情况,心中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清政府官员建议,要加强对铁路修筑权的控制,避免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 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金达的建议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897 年,金达主持修建了滦河大桥。 滦河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水流湍急,河床地质复杂,修建大桥的难度极大。 当时,西方列强都认为中国无法独立完成这座大桥的修建,纷纷提出要承包这项工程。 但金达却坚定地认为,中国工程师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 他亲自挑选了一批优秀的中国工程师,组成了大桥修建团队,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 在修建过程中,金达与中国工程师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他们采用了新的桥梁基础施工方法,成功解决了滦河河床地质复杂的问题;在桥梁架设过程中,他们创新使用了浮运法,大大提高了桥梁架设的效率与安全性。 1899 年,滦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大桥的建成,不仅展示了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水平,也打破了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桥梁建设的垄断,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赢得了尊严。 进入 20 世纪初,金达已经在中国工作了二十多年。 他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唐山地区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 金达不顾个人安危,组织铁路工人保护铁路设施,防止铁路遭到破坏。 但在战乱中,部分铁路设施还是遭到了严重损毁。 战后,金达又积极参与铁路的修复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受损的铁路终于恢复了通车。 1905 年,金达因年事已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得不辞去在中国的工作,返回英国。 在离开中国之前,他特意来到唐山铁路学堂,与师生们告别。 他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学堂,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心中充满了不舍。 他对学生们说:“铁路是国家的动脉,你们是中国铁路事业的未来。希望你们能够努力学习,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牢记金达的教诲,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奋斗终身。 金达返回英国后,依然关注着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他经常通过书信与中国的铁路官员、工程师保持联系,了解中国铁路的建设情况,并为中国铁路的发展提供建议。 1920 年,金达在英国去世,享年 69 岁。 他虽然离开了中国,但他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贡献却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金达在中国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主持修建了多条铁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培养了一大批铁路人才,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带来的先进铁路技术与管理经验,不仅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进步。 他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与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成为了中外技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铁路里程最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当一列列高速列车飞驰在祖国的大地上时,人们依然会想起那位曾经为中国铁路事业倾尽全力的英国工程师 —— 金达。 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铁路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铁路人为实现中国的交通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金达离开中国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的铁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无数铁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保护铁路设施,支援前线抗战。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铁路工人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意志。 而此时,在英国金达的故居里,他的后人正整理着金达留下的书信与手稿,其中一封未寄出的信中,金达写道… “我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困难,中国的铁路事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但金达的后人不知道的是,此刻的中国铁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铁路保卫战,即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帷幕。 金达的后人爱丽丝・金达手持那封未寄出的信,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信纸,上面的字迹因岁月侵蚀有些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金达当年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恳切。 爱丽丝从小便听祖父讲述在中国的经历,那些关于铁路、关于中国友人的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脑海中。 如今看到这封信,她心中涌起强烈的念头:要将祖父对中国铁路事业的牵挂,传递给远在东方的中国铁路人。 爱丽丝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正处于艰难的抗战时期,铁路作为重要的战略运输通道,成为日军破坏的重点目标。 她通过英国驻华使馆,辗转联系到当时负责华北铁路运输的中国工程师陈西林。 陈西林正是当年唐山铁路学堂的学生,曾受教于金达,对这位恩师充满敬重。 当收到爱丽丝寄来的信及金达留下的部分手稿时,陈西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立即将信的内容告知了身边的铁路同仁,大家深受鼓舞,更坚定了守护铁路的决心。 此时,在华北的唐胥铁路沿线,一场激烈的铁路保卫战已悄然展开。 1933 年春,日军对华北地区发动进攻,目标直指唐山,企图控制唐胥铁路,切断中国军队的物资运输线。 日军派出大批兵力,对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进行轰炸,还派遣特务潜入铁路工人队伍,试图破坏铁路运输秩序。 面对日军的攻势,以陈西林为首的铁路工程师们迅速制定了铁路保卫计划。 他们将铁路工人分成多个小组,一组负责铁路线路的巡查与抢修,一组负责车站的守卫,还有一组专门负责情报收集,及时掌握日军的动向。 陈西林深知,铁路一旦被日军完全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他每天都坚守在铁路一线,带领工人日夜巡查。 3 月 15 日凌晨,日军出动三架轰炸机,对唐山火车站及附近的铁路桥段进行轰炸。 爆炸声震耳欲聋,火车站的站台被炸毁大半,铁轨也出现多处断裂。 轰炸过后,日军地面部队趁机向唐山火车站逼近。 负责守卫车站的铁路工人拿起铁锹、铁棍等工具,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50 多岁的铁路工人王大爷,曾是金达当年培养的第一批机车司机,他亲眼见证了唐胥铁路的诞生与发展,对这条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 面对日军的进攻,王大爷毫无惧色,他拿起一根铁棍,朝着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士兵猛砸过去,却不幸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倒在了他守护多年的铁路旁。 陈西林得知车站遇袭,立即带领抢修小组赶赴现场。 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断裂的铁轨、倒塌的站台、牺牲的工友,每一幕都刺痛着他的心。 但他知道,此刻不能悲伤,必须尽快修复铁路,恢复运输。 抢修小组的工人们忍着悲痛,冒着日军随时可能再次轰炸的危险,开始抢修铁路。 当时缺乏先进的抢修设备,工人们只能依靠人力搬运铁轨、枕木。 为了加快抢修进度,附近的村民也自发赶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地修复受损的铁路设施。 在抢修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紧急情况:一段被炸断的铁轨需要更换,但备用铁轨存放在距离车站五公里外的仓库,而此时日军的巡逻队正在附近活动,运输铁轨的难度极大。 负责运输任务的工人小李主动请缨,他与另外两名工友趁着夜色,推着小车前往仓库搬运铁轨。 途中,他们遭遇了日军的巡逻队,小李让工友们先带着铁轨离开,自己则留下来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他躲在路边的草丛中,待日军靠近时,突然扔出随身携带的石块,吸引了日军的火力。 工友们趁机将铁轨运到了抢修现场,而小李却在与日军的周旋中不幸中弹牺牲。 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受损的铁路终于修复完成。 当第一列满载军用物资的列车缓缓驶过修复后的铁路时,现场的铁路工人与村民都欢呼起来,这欢呼声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包含着对牺牲工友的缅怀。 陈西林站在铁轨旁,看着列车远去的方向,心中默默念道:“恩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们一定会守护好这条铁路,守护好我们的国家。” 日军的第一次进攻未能得逞,便改变了策略,他们开始派遣特务潜入铁路工人队伍,试图制造混乱,破坏铁路运输。 一天,一名自称是外地铁路工人的男子来到唐山火车站,请求加入铁路抢修队伍。 负责招募的工人老张觉得此人形迹可疑,便将情况报告给了陈西林。 陈西林对该男子进行了仔细盘问,发现他对铁路维修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而且说话时眼神闪烁,十分慌张。 陈西林当即判断此人可能是日军特务,便暗中安排人手对其进行监视。 果然,当天夜里,该男子试图在机车的油箱中投放炸药,被早已埋伏好的铁路工人当场抓获。 经过审讯,该男子承认了自己是日军特务,奉命前来破坏铁路机车。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陈西林加强了对铁路工人的身份核查,并组织工人学习识别特务的方法。 同时,他还与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取得联系,建立了情报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日军的动向。 在铁路工人与抗日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日军多次破坏铁路的阴谋都被挫败。 1934 年夏,日军对唐胥铁路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 他们调集了大量兵力,配备了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对铁路沿线的各个据点展开猛烈攻击。 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铁路工人与抗日游击队并肩作战,利用铁路沿线的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游击战。 他们在铁轨上设置障碍,破坏日军的运输车辆;在桥梁附近埋设地雷,阻止日军的坦克、装甲车通过。 在一次战斗中,日军的一列装甲列车沿着唐胥铁路向唐山方向行驶,企图攻占唐山火车站。 陈西林得知消息后,立即带领工人在铁轨上铺设了大量的碎石与木头,同时在铁路两侧的山坡上埋伏好。 当装甲列车驶到埋伏地点时,因铁轨被破坏,被迫停下。 此时,埋伏在山坡上的铁路工人与抗日游击队员立即向列车发起攻击,投掷手榴弹、开枪射击。 日军凭借装甲列车的防护优势进行反击,战斗十分激烈。 为了摧毁装甲列车,游击队员小王抱着炸药包,冒着日军的火力,冲向列车。 他躲过日军的子弹,将炸药包放在列车的车轮下,拉响导火索后迅速撤离。 随着一声巨响,装甲列车的车轮被炸毁,列车彻底瘫痪。 日军见状,纷纷弃车逃跑,此次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然而,日军的进攻并未停止,他们不断增兵,对铁路沿线的据点进行轮番轰炸。 铁路工人的伤亡越来越大,物资也日益匮乏。 但大家始终没有放弃,依然坚守在铁路一线。 陈西林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工友,心中十分焦急,他知道,仅凭现有的力量,很难长期抵御日军的进攻。 于是,他决定向后方的铁路部门请求支援,希望能获得更多的人员与物资。 就在陈西林等待支援的过程中,爱丽丝再次从英国寄来了信件。 这次,她不仅带来了金达更多的手稿,还附上了英国一些友好人士捐赠的药品与物资清单。 爱丽丝在信中写道:“我和身边的许多英国人都敬佩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为你们提供帮助。祖父的手稿中记录了许多铁路建设与维护的经验,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陈西林将爱丽丝寄来的手稿分发给身边的工程师与工人,大家从金达的手稿中学习到了更多实用的铁路技术,在铁路的抢修与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爱丽丝筹集的药品与物资,也及时缓解了铁路工人的物资短缺问题。 1935 年初,后方的支援部队终于抵达唐胥铁路沿线,与当地的铁路工人、抗日游击队汇合。 支援部队带来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充足的物资,大大增强了铁路保卫战的力量。 在支援部队的配合下,铁路工人与抗日游击队发起了反攻,逐步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铁路据点。 经过数月的奋战,日军被迫撤离了唐胥铁路沿线,唐胥铁路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 战斗结束后,陈西林带领工人对唐胥铁路进行了全面的修复与改造。 他们根据金达手稿中的建议,对铁路线路进行了优化,加固了桥梁与隧道,提高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同时,陈西林还在唐山铁路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铁路培训学校,培养了更多的铁路人才,为中国铁路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储备了力量。 而在英国,爱丽丝得知唐胥铁路保卫战取得胜利的消息后,激动不已。 她将这一消息告诉了身边的人,让更多的英国人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与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爱丽丝还将金达留下的书信与手稿整理成册,捐赠给了英国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金达与中国铁路的故事,促进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 时间来到 1945 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此时的唐胥铁路,经过多次修复与改造,已经成为中国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西林站在唐山火车站,看着来来往往的列车,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恩师金达,想起了那些为守护铁路而牺牲的工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才有了中国铁路事业的今天。 1950 年,陈西林受邀参加全国铁路工作会议。 在会议上,他向与会代表讲述了金达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讲述了唐胥铁路保卫战的故事。 他提出,要继承和发扬金达的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加快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陈西林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金达为榜样,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如今,唐胥铁路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它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唐胥铁路的基础上,中国建成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高铁技术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当人们乘坐高铁飞驰在祖国的大地上时,依然会想起那些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想起金达,想起陈西林,想起那些为守护铁路而牺牲的英雄们。 而金达的故事,也成为了中英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每年,都有许多中国游客来到英国,参观金达的故居与博物馆中关于金达的展览;同时,也有许多英国友人来到中国,参观唐胥铁路,了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 金达当年的期望 —— 中国的铁路事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然而,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之路并未就此停止。 在新时代,中国铁路人依然在不断探索与创新,致力于打造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铁路交通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金达与中国铁路的故事,也将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铁路人奋勇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