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双机场”版图再扩容,赣州、新疆、南京成焦点
  • 意昂体育
新闻动态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国“双机场”版图再扩容,赣州、新疆、南京成焦点

发布日期:2025-08-20 13:10 点击次数:187

赣州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唯一拥有两座民用机场的地级市,新疆哈密的第二座机场也刚刚通航,全国“双机场”名单再次加长——而南京的第二机场计划,也被正式摆上了台面。

当你在候机楼拖着行李找登机口时,很少有人会去想,一座城市的机场数量,其实是它能级和野心的缩影。

赣州的瑞金机场刚刚过行业验收,这座江西南部的副中心城市,正式迈入“双机场”时代;万里之外,新疆巴里坤大河机场迎来首航,哈密也成了新疆第28个有民用机场的地方。

把镜头拉远,全国已经有二十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坐拥两座乃至更多机场,有些地方甚至多到让人怀疑——这还是“市市通机场”,还是“县县都有场”?

中国的地级市大多面积辽阔,尤其中西部,一个市的疆域可能比一些沿海省份还大。

赣州的面积接近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0万,如果只靠一座机场,很难覆盖到每个角落。

更何况赣南多山,革命老区的旅游客流和日常出行需求叠加,让新机场显得顺理成章。

中部这样的例子不多,西部却早已是惯常操作——贵州遵义、云南丽江、四川阿坝、新疆巴州、内蒙古呼伦贝尔、四川甘孜……双机场、三机场几乎成了地广人稀地区的标配,重庆更是名义上有五座机场,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支线机场,年吞吐量不到两百万人次,但在高铁很难触达的地方,这些航点就是生命线。

不过,别急着把所有“双机场地市”都等同于“双机场城市”。

真正意义上的双机场城市,需要至少两座4E或4F级的干线机场,年吞吐量千万级起步。

按这个标准,全国目前只有上海(浦东+虹桥)、北京(首都+大兴)、成都(天府+双流)三座入围。

重庆虽多场在手,但真正瞄准“双机场”头衔的,是规划中的璧山机场。

广州、深圳、济南、昆明都在谋划第二机场,落地难度不小——深圳干脆把功能放到惠州平潭,广州的第二机场落在佛山,上海的第三机场甚至规划在江苏南通。

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都市圈思维,不必死守市界,流量和功能才是核心。

南京的故事,则是“双机场”话题的新热源。

早在2020年,“马鞍机场军民合用可行性分析”就已启动招标,2022年正式写入江苏省规划,2024年通过《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复,2025年发布《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禄口国际机场为“主”,马鞍机场为“辅”的布局愿景。

听上去雄心勃勃,但质疑声同样不小——毕竟禄口去年1—11月的旅客吞吐量只有2880万,离2030年7000万的目标还差一大截。

空运量不够分饼,两场运营能否双赢,是个现实考题。

这种讨论,不只发生在南京。

杭州曾研究第二机场,但2023年官方直接按下暂停键,理由很简单——萧山机场T4刚启用,产能还有余。

相比之下,南京在“第二机场”这件事上的积极推进,显得更像是一场战略豪赌。

有人说,这是一座省会提升首位度、扩大区域辐射力的必经之路;也有人担心,这可能变成一场未雨绸缪得过早的投资。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双机场之争,不只是运量和航线的计算题,更是城市竞争力的投影。

国家发改委的专家滕飞认为,南京的第二机场有助于吸引产业聚集、推动产业升级;华东师大的曾刚则强调,强化交通枢纽功能,是省会扩大经济规模的关键。

但空口白话容易,真正落到运营层面,航班时刻怎么分、航空公司怎么配、旅客如何选择,都是必须面对的具体难题。

与此同时,“市市通机场”正在成为新的地方竞争。

新疆、内蒙古这样的西部大省,已经基本实现所有地级行政区有机场,还在继续扩容——因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让机场比高铁更有价值。

而中部地区,高铁四通八达,机场数量反而不多;东部都市圈则走向分工合作,几个城市共享一座国际机场并不稀奇——苏州用得好好的浦东、虹桥,东莞不执念自建机场,反而享受着广州、深圳、香港的三重辐射。

这背后是交通能级的较量,也是发展模式的分野。

有人说,机场是现代城市的“超级入口”,是对外形象的第一印象;双机场,则是一种突破容量上限、扩展辐射半径的手段。

但我总觉得,它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城市的雄心,也照出它对未来的判断——是要趁早布局,抢占先手,还是稳扎稳打,把手里的一张牌打到极致。

或许几年后,当马鞍机场的跑道上响起第一声引擎轰鸣,我们才能真正判断,南京的这步棋是走早了,还是刚刚好。

眼下,双机场的故事还在全国各地上演,有人拼速度,有人看时机,有人抱团取暖,有人孤军突进——而每一座新机场的开航,背后都是一座城市对未来的下注。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