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签证禁令玩套路?俄罗斯富豪黄金护照任性游走,普通人却寸步难移 欧盟今年又出新花样,对着俄罗斯公民一刀切,不让他们拿多次入境的申根签证,说是要给克里姆林宫点颜色看看。政策甩出来,受伤最深的不是有钱人,也不是权贵,反倒是那些平头百姓。精英们靠着所谓“黄金签证”一路畅通无阻,学生、老人探亲都得熬几个月等消息,有些直接被拒门外。 说白了,这禁令就是专挑软柿子捏。什么叫管控俄罗斯?实际上一看就明白,只管得住普通人,那些大佬早就另辟蹊径,把欧洲当自家后花园溜达。“黄金签证”这把钥匙,在有钱圈子里流行很久了,从2015年到2022年,英国那边批出了两百多个给俄富豪用来自由进出的名额。今年春天,《金融时报》还扒拉出来至少七个已经被欧美制裁过的大商人与官员,通过马耳他特供渠道搞定护照,该怎么飞还是怎么飞。 葡萄牙本来对俄申请者关上大门,但经不住法律挑战,又悄咪咪地把限制解除了;到现在为止,今年光葡萄牙这一个国家,就有248名俄公民获批“黄金签证”,数量蹭蹭往上涨,还排在前列位置上呢。 这些精英们手握特殊身份文件,自由穿梭欧洲各国,被禁令卡住的是谁,一目了然。 日常生活中受影响最大的一拨,是教师、学生,还有养老金领取者和因为婚姻或家庭分隔的人群。 申请申根变成折磨人的长跑赛:费用涨了一截,有效期缩水,要么拖好几个月没回音,要么干脆被拒绝。 数据也挺扎心:五年前还能发出去约四百万份申根,现在只剩下刚刚超过五十万张,而且未来可能进一步收紧,只能办短期单次入境的那种。 更离谱的是,新规下一大波原本可以正常出行的人都快彻底失去机会——尤其是学生和退休人员这种需求频繁但资金有限的小人物。 想工作、治病或者团聚还能争取一下,大部分普通旅行算是彻底泡汤。 很多俄罗斯人不得不绕道别处,比如土耳其成了热门选项。今年春天开始推电子加急服务之后,每月申请量翻三倍,人气直线上升。不少原本习惯去欧洲转转的人,现在只能换方向找地方透口气。 贫富差距在这个事儿上表现得特别刺眼。有资源、有关系的总能找到办法继续享乐,而老百姓遇到障碍越来越多。这种“双标”,真是谁都看在眼里。 围绕这一系列操作,各方吵闹声不断。有支持派坚信收紧签证才能防范安全隐患,因为最近几年各种网络攻击、纵火案件让不少政府神经绷紧。据说拉脱维亚外交部长五月份还专门呼吁大家停止发放相关许可,她举例今年俄公民递交申请暴增25%,好多国家正在审理间谍案呢。在他们看来,多一道手续多一层保障。 反对阵营则觉得这样做太激烈,会断掉与普罗大众交流的大门。他们担心西方社会失去了展示民主理念的平台,让普通俄罗斯人接触不到不同世界观。“开放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沟通和了解,不应该因为政治原因统统堵死出口。他们强调,无论怎么看,与政权较劲不能牺牲跟人民打交道的机会,否则误会只会越积越深。而且对于一些已经长期居住或工作在国外的家庭来说,这条规定简直就是灾难,本来一家人在一起,现在连见面都变奢侈品了。 到了今年春季,欧盟内部意见分歧终于摊开桌面讨论起来。一边像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明确表示必须保留家庭团聚途径;另一边有人坚持继续强硬到底,不愿意松口妥协。不仅如此,今年五月法院甚至驳回波兰针对该政策提出的异议,并提醒制定措施时要区分阶层利益,“一刀切”容易伤及无辜。这一点很多圈内人士私下也认可——毕竟数百万讲俄语的人正逐渐远离欧洲社交圈,有些社区亲俄政党支持率增长明显,据说涨幅达到百分之五左右,引发更多关注和担忧情绪蔓延开来。 实际效果怎么样?不少观察者觉得,这场孤立行动最后苦果还是由平凡群众吞下去。本以为能借此遏制莫斯科势力,却发现宣传部门反而顺水推舟,把它包装成西方偏见的新佐证,为普京添柴加火。“我们遭遇的是身份歧视!”这样的调调听得越来越多,使部分原本态度温和的人也产生集体抗拒心理,对外界更加封闭防备,小范围抱团取暖成为趋势之一。从结果来看,那些真正需要帮助与理解的小人物,却因地缘冲突蒙受损失,他们并没有参与决策,却承担最多代价——比如求学计划搁浅,比如探亲路遥遥无期,比如旅游梦想化为泡影。在现实压力之下,很难生出多少积极情感,更别提改善彼此认知空间了。 从交流角度讲,如果完全割断文化教育乃至家庭联系,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设限,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安全红利,还可能助长双方敌意蔓延。但维护基础沟通渠道未必真的危害稳定,相反多数时候起码提供了一线希望,让理解慢慢累积下来。如果非要追求极致控制,也许精准筛查才是真正靠谱的方法。例如加强背景调查、生物识别技术合作,以及情报共享机制完善,都比“一票否决式”的粗暴处理更有效率、更符合公平原则。这类建议其实早已摆在台面,可惜执行层面迟迟没有变化,看客只能摇头叹息罢了。“双标政策”,归根结底只是表象背后的复杂博弈,在现实中留下诸多尴尬局面,没有赢家只有输家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