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价跌到63块,美国又放出“阿拉斯加”这牌,2025年11月米舒斯京访华,牌桌上很热闹
  •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油价跌到63块,美国又放出“阿拉斯加”这牌,2025年11月米舒斯京访华,牌桌上很热闹

发布日期:2025-11-23 09:33 点击次数:112

印度买家集体“跳船”,欧洲市场彻底关门,2025年11月这趟访问,要谈的可是“救命钱”

喜欢我风格的话,求一个关注!下次更新立马就能找到咯~感谢认可,我会继续加油!

2025年11月3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刚落地北京,就有消息说,印度最大的石油买家突然变了卦。

就在他来之前没几天,欧盟第19轮制裁也通过了,这次直接瞄准了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和两大石油巨头。

一边是传统市场被彻底关上了,另一边是“战略伙伴”那边的贸易额也没守住,前九个月居然还降了9.4%。

更狠的是,同一天,太平洋对岸又有人放话,说中国可能要买“阿拉斯加”的石油天然气。

这趟访问,说是“定期会晤”,但米舒斯京心里估计比谁都清楚,他要谈的可是“救命”的大买卖。

01

这事儿吧,你看那时间点,就明白它不简单。

11月3日,米舒斯京来了。

可就在他来之前,中美刚在釜山会晤完,国际大环境一下子变得很微妙。

然后,一堆不好的数据就跟着出来了,直奔俄罗斯的痛点。

这个痛点是啥?就是钱,也就是经济。

尤其要命的是,中俄贸易额,没接着涨。

大家可能以为,欧洲不买,印度不买,那中国不是应该买得更多吗?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2025年前九个月的数据显示,中俄贸易额是1636.2亿美元,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是下降了9.4%。

一个从增长变成了下降9.4%的数字,摆在眼前,谁能不着急?

这不光是俄罗斯的事儿,也说明咱们中国这边,买俄罗斯的油气,也是要看价格、看供货稳定性的。

这种时候,米舒斯京总理带着这样一份“成绩单”来,压力能不大吗?

02

要说这压力是从哪儿来的,绕不开印度。

印度是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之一,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特别是之前,欧洲不买俄油了,印度可是给足了面子,大量买进,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买180万桶。

可就在米舒斯京访华前的10月下旬,出事了。

印度最大的几家私人炼油厂,包括信实工业(Reliance)这些,突然宣布要暂停跟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长期供油协议。

接着,像印度斯坦石油公司(HPCL)等国有炼油企业也跟着说,他们要停止购买俄罗斯原油。

这等于说,俄罗斯一下子丢掉了在印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印度那边的买家一跑,谁来接这个“烂摊子”?

03

印度人为什么突然不买了?还不是被太平洋对岸的“大棒”给吓的。

美国这次打出的“组合拳”,真是又准又狠。

第一,金融制裁,瞄准了俄罗斯石油公司的两大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公司(Lukoil)。

这两家公司,几乎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一半。

美国直接把它们扔进了“特别指定国民”名单,也就是SDN名单。

进了这个SDN名单,在全球美元体系里,基本就是“社会性死亡”,谁跟它做生意,谁就得承担被美国连带制裁的风险。

印度那些炼油厂,哪个不要用美元做生意?谁敢冒这个险?

第二,贸易威胁。

当时美国正在跟印度进行贸易谈判。

那边直接放话了,如果印度继续买俄罗斯的石油,就要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高达50%的巨额关税。

这是拿刀架在脖子上了。

印度是想买便宜油,但更怕丢掉美国这个巨大的商品出口市场。

特朗普更是公开说,印度总理莫迪已经“基本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了。

这番话一说,等于是给印度定性了,也把俄罗斯的“后路”给断了。

04

印度那边被“吓跑”了,欧洲那边则是直接“关门”了。

也在10月下旬,欧盟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第19轮制裁。

这轮制裁,意义非常不一样,它标志着欧盟跟俄罗斯能源,是彻底“决裂”了(素材11)。

以前的制裁,总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还在偷偷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

但这次呢?

他们宣布要禁止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入欧洲市场。

而且,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直接下了“全面交易禁令”。

以前还留个小口子,现在是把所有的窗户都焊死了,俄罗斯的高价能源市场,彻底没了指望。

这就导致俄罗斯的油气,突然变得无处安放。

05

光是买家跑了还不够惨,这“天公”也不作美。

国际油价,也跟着俄罗斯“唱反调”。

当年俄乌刚开打那会儿,布伦特原油一度飙到130多美元一桶(素材11)。

俄罗斯是靠着高油价,赚得盆满钵满,硬是撑住了经济。

现在呢?

11月份的时候,布伦特原油的价格,跌到了60多美元。

这个价格,直接让俄罗斯的财政压力,成倍增加了。

油价跌了一大半,挣钱的速度就慢了,这笔账谁都会算。

为什么会跌?

一方面是需求端“萎靡不振”。

全球几个大的经济体,像美国、欧元区、英国,制造业都是“一潭死水”。

工厂不怎么开工,对石油的需求自然就低了。

另一方面,供应端却在拼命“增产”。

美国、巴西、圭亚那这些国家,都在疯狂地往市场上倾泻石油。

特别是美国,现在已经取代了俄罗斯,成了欧盟最大的原油供应国(素材11)。

这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市场上不缺油,甚至油还多了。

06

咱们再回到米舒斯京这次访华 的那个“微妙”时机。

11月3日,他刚到北京。

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放风了。

他说,中国对阿拉斯加的石油和天然气“非常感兴趣”。

他还说,中美之间可能要达成一个“非常大规模”的能源交易。

你琢磨琢磨,这个话,是说给谁听的?当然是说给正在北京谈生意的米舒斯京听的。

这手牌打得太绝了,等于是在中俄谈判桌的旁边,又放了一张“备选方案”的凳子。

他要告诉咱们中国,不一定非得买俄罗斯的油气,我这有“物美价廉”的阿拉斯加选项。

同时,他也是在告诉俄罗斯,别觉得你现在是唯一的选择。

这种“隔空喊话”,直接把俄罗斯的谈判筹码,又往下压了一压。

07

面对这样的局面,米舒斯京手里有什么牌可以打?

他这次来,主要就是为了“稳定军心”,深化合作(素材11)。

他手里最大的一张牌,肯定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这条天然气管道。

这条管道,从俄罗斯经过蒙古,可以每年给中国送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要知道,就在9月,中俄蒙三国刚签了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备忘录”。

这个项目,对俄罗斯来说,就是“救命钱”。

欧洲市场已经丢了,那剩下的就只能靠亚洲了。

所以,米舒斯京这次来,头等大事,肯定是要把这个“备忘录”,尽快变成“最终合同”。

第二张牌,就是北极航道。

合作开发中俄北极航道,这个事对中国很重要 。

它可以保障咱们的出口安全(素材11)。

前阵子,波兰那边不是说要切断中欧班列吗(素材11),虽然是“虚晃一枪”,但确实给咱们提了个醒。

陆运不行,海运也得多元化。

北极航道就成了咱们的“后手”(素材11)。

俄罗斯拿这个来谈,能增加不少分量。

08

但咱们中国,也不是说“来者不拒”,我们的诉求,也是很明确的。

第一,能源安全,必须多元化(素材11)。

咱们国家这么大,对能源的需求这么高,肯定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素材11)。

进口的油气,肯定是“越多源越好”(素材11)。

既然现在市场上油多,价格又低,咱们从别国进口的油气,也很有竞争力。

俄罗斯要想多拿订单,就得在价格和服务上,拿出比别人“更优”的条件(素材11)。

第二,咱们的汽车出口。

这才是最让咱们“不舒服”的地方。

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现在已经是“支柱性产业”了(素材11)。

汽车出口的需求特别强烈。

可今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同比下滑了58%(素材11)。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俄罗斯为了保护自己的本土汽车工业,开始设置了一些限制措施(素材11)。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你希望我买你的能源,可你却把咱们的优势产业,给拦在外面。

这个“利益契合点”,双方必须坐下来好好谈谈(素材11)。

09

所以,米舒斯京这次访华,就是一次非常现实的“利益交换”。

俄罗斯那边,GDP增速从去年的4.1%,掉到了今年的1.0%(素材11)。

油气产业被欧美精准打击,印度市场又跑了。

钱多不等于命长,这次俄罗斯面临的,就是“有油卖不出”的困境。

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把“西伯利亚力量2号” 这个大项目定下来。

同时,用北极航道这种“战略筹码”,来换取中国的更多订单和更优惠的汽车出口条件。

咱们中国这边,手里攥着“多元化”这把钥匙(素材11)。

咱们愿意深化合作,但所有的合作,都必须基于“公平”和“互利”。

俄罗斯的经济要缓解压力,现在只能依靠东方(素材11)。

但要靠东方,就得拿出真正的“诚意” 。

这个“诚意”,可能是比60多美元还要低的油价,也可能是对中国汽车敞开的大门。

现在球在俄罗斯那边,就看他们愿意付出什么了(素材11)。

10

米舒斯京这次来,其实也给咱们提了个醒。

国际形势是瞬息万变的。

今天你是“香饽饽”,明天可能就是“烫手山芋”。

特朗普放的那个“阿拉斯加”的烟雾弹,其实就是给全球能源市场,又增加了一份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世界里,光靠“关系好”是不够的,核心还得靠“自身硬”。

咱们国家的能源政策,必须永远保持“清醒” 。

既要跟朋友深化合作,也要跟全世界做生意,不能让任何一个国家,掐住我们的脖子(素材11)。

多元化,永远是硬道理。

这才是米舒斯京这次访华,背后最值得咱们普通人去思考的问题。

---

[结尾150字]

所以说,这趟“定期会晤” 背后,藏着太多的现实和压力。俄罗斯的油气,在全球市场被人嫌弃,现在只能寄希望于东方。咱们这边,要的是能源安全 和产业出海。这谈判桌上,哪有什么“理所当然”,只有“互通有无”。就看谁的筹码更硬,谁的让步更大。要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出口 没得到保障,那“西伯利亚力量2号” 恐怕也不会签得那么顺利。你觉得呢?

---

创作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的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访华事件创作,主要信息来自【The Moscow Times、Brookings、Times of India、Indian Express、Trading Economics、GEP Brokers、Herbert Smith Freehills、Covington & Burling LLP、Industrial Info Resources、Kina Centrum、East Asia Forum、Debuglies】等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都有据可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讨论。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