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宝格丽也太会玩了吧,砸了近七百万的卢比来碧玺高珠给刘亦菲戴,结果好像没达到他们预期的那种“哇塞”效果,反而让大家议论纷纷,这到底是品牌方开心还是艺人方更开心,我都有点替他们着急。 话说回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品牌方为明星搭配天价珠宝了,时尚圈嘛,这种“人货合一”的营销套路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但这次的金额确实是有点吓人了,七百万啊,随便拿出来一样都能让普通人少奋斗好几年,就这么轻飘飘地戴在身上,不得不说,明星的光环效应,有时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这批卢比来碧玺,颜色上确实是比较特别,那种浓郁的粉紫色,在珠宝界也算得上是比较稀有的存在,宝格丽又是出了名的善于玩转色彩的高级珠宝品牌,按理说,这次的搭配应该是稳赢才对。他们挑选的款式,也都是自家经典的风格,设计感十足,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从项链、耳环到戒指,一套下来,简直就是行走的“人民币”展示。 可为什么大家讨论的点,跑偏了呢?我刷了刷评论区,有说刘亦菲虽然漂亮,但似乎hold不住这套过于浓艳的宝石,显得有点压抑;也有人觉得,这颜色虽然独特,但和她的气质好像不是那么搭,缺少了一点灵动感。还有一部分声音,则是直接聚焦在“天价珠宝”本身,质疑这种过度营销是否合适,是不是在制造不必要的攀比心理。 我倒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意外之喜”吧,反正热度是有了,话题度也是有了,宝格丽这波操作,不管评价是好是坏,至少让人记住了这套卢比来碧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成功抓住大家的眼球,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很多时候,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就在于争议中被不断解读和重新定义。 我记得宝格丽在2022年的时候,就推出过一套以“Serpenti”为灵感的祖母绿项链,那时候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过那次更多是聚焦在宝石本身的稀有度和工艺上,这次却有点不一样,似乎更偏向于“明星同款”或者说“明星效应”的讨论。也许品牌方也是想借着刘亦菲的国民度,把这批卢比来碧玺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它。 而且,你想想,刘亦菲的国际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她穿什么戴什么,很容易就会成为焦点。如果这次的搭配能够被一些国际时尚媒体注意到,并且给予好评,那对于宝格丽来说,绝对是一次绝佳的宣传机会。虽然国内的讨论声褒贬不一,但国际上的声音,可能才是品牌方更看重的。 我还是有点好奇,刘亦菲本人对这套珠宝是怎么看的?毕竟是戴在自己身上,个人的感受肯定是最直接的。她有没有觉得被这价值七百万的宝石“压”住,或者说,她是如何在这样的重量级珠宝面前,依然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的。有时候,真正的“驾驭”能力,体现在细节里。 大家别老盯着价格看,珠宝的价值,不仅仅是数字那么简单。它承载的是工艺,是设计,是品牌历史,是宝石本身的稀有性。这套卢比来碧玺,能够被宝格丽选中并打造如此高规格的作品,本身就说明了它的不凡。而刘亦菲,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她能够成为这批珠宝的“代言人”,也说明了她在时尚界的地位。 这背后,其实是品牌方对市场和明星价值的精准判断。他们知道,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明星的曝光,带来的流量和关注度,是任何传统广告都无法比拟的。所以,他们愿意投入重金,去打造这样一场“视觉盛宴”,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份“声量”也已经达到了。 我猜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更多关于这套卢比来碧玺的推广活动,或者,会有其他明星尝试类似的搭配,届时,大家对这批宝石的看法,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尚潮流就是这样,变化得很快,今天的争议,可能就是明天的潮流。 但我还是觉得,有时候,品牌方是不是可以稍微“接地气”一点,或者说,在选择搭配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宝石和艺人气质的契合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天价”和“稀有”。毕竟,艺术本身,是应该传递美的,而不是压迫感。 毕竟,七百万的珠宝,戴在谁身上,都会自带光环,但这个光环,是温暖的还是刺眼的,还得看怎么“玩”。这事儿,你说气不气人,又觉得有点好笑。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