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向阿根廷提供200亿美元援助背后,暗藏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博弈。近日,特朗普在白宫会晤阿根廷总统米莱时,直言不讳地抛出“条件”:如果米莱未能赢得即将到来的选举,美国就会暂停对阿援助。这一表态,似乎昭示着美国对阿根廷未来政治走向的担忧,也凸显了其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干预南美局势的意图。 实际上,美国此次援助金额巨大,涉及直接购买阿根廷比索以及与阿根廷央行达成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意在帮助阿根廷在中期选举中争取更多席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尽管美国正面临政府“停摆”、数百万军人断薪的困境,特朗普为何如此大方?答案或许在于,美国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援助,更是借助阿根廷的政治变局,牵制中国在南美的影响力。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自2023年12月米莱上台后,他推行的极右翼政策与美国保守派的理念高度契合,特朗普甚至称米莱为自己“最喜欢的总统”。然而,随着中期选举临近,米莱的执政支持率不断下滑,民调显示其支持率跌至历史低点,仅39%,信任指数也创下新低。更糟糕的是,阿根廷地方选举失利,金融市场动荡,左翼势力逐渐抬头,让美国担忧阿根廷可能“左转”。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表示,虽然相信米莱能在选举中表现出色,但如果胜选后阿根廷的政策偏向“左”,美国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援助策略。这透露出美国实际上在担心南美地区出现“左”倾趋势,从而谋求通过援助和压力,扶持保守派,遏制中国在当地的影响力。 更引人关注的是,特朗普和米莱会晤前,美国财长贝森特曾公开声称,米莱曾“承诺让中国退出阿根廷”。在援助谈判中,美国官员不断施压阿根廷,要他们削弱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在大豆和关键矿产资源方面。此前,阿根廷在联合国大会期间,意外流出一条私人短信,显示美国对阿根廷的援助实际上是“救助”,同时在幕后操控阿根廷取消谷物出口税,并将大量大豆低价卖给中国。短短几天内,阿根廷卖出了266万吨大豆,绝大部分流向中国市场。 对于美国来说,这无疑是一记“背刺”。他们本希望通过援助牢牢掌控阿根廷,但却被阿根廷巧妙“反击”,展现了其经济自主性。美国的目标不仅是限制中国的市场份额,更试图阻止中国在阿根廷的资源开发和贸易增长,特别是在铀和锂矿等关键战略资源领域。 然而,阿根廷政府明确表态,不会中断与中国的合作。阿内阁首席部长强调,无论美国如何施压,阿根廷都将坚持多元合作战略。中国在阿根廷的影响力稳步增长,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为阿根廷经济提供了稳定支撑。 尽管如此,阿根廷的经济困境依然严重。米莱推行的“休克疗法”虽然在某些指标上有所改善,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未见明显提升。到2024年底,贫困率攀升至53%,最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大幅缩水,物价飞涨,比索持续贬值,让民众陷入迷茫。近期,米莱的妹妹卷入贿赂丑闻,进一步削弱了其政治基础。 9月的地方选举成为米莱的试金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支持“自由前进党”的票数仅得33.9%,远不及反对党“祖国联盟”的47%。这一结果反映出民众对当前经济政策的不满,也使米莱面临巨大压力。若不能迅速出台有效的经济刺激措施,或解决贪腐问题,未来局势或将更加严峻。 尽管如此,阿根廷政治格局复杂,党派分裂严重。反对派虽然在地方选举中取得一定胜利,但尚未形成能全面压制米莱的强大联盟。核心支持者依然认可其紧缩政策,未来的走向仍充满变数。 总结来看,美国通过大规模援助,试图在南美地区施加影响,遏制中国的崛起,但在阿根廷,经济困境和内部矛盾成为米莱的最大难题。而中国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正逐步赢得更多国家的信任。未来,南美的地缘政治格局或将发生深刻变化,美国的霸权策略能否长久维系,仍值得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