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三年了,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打了这么久,乌克兰人咋看这场战争呢?9月17日,乌克兰发布了一份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乌克兰人对未来战争的走向相当乐观。 有了枪炮,才能真正撑得起来腰杆。 乌克兰人心里明白得很,要不是西方源源不断的枪炮支援,这场仗根本撑不到今天。大家常说“炮弹不会凭空掉下来”,可这三年来,欧盟承诺的2025年那300亿欧元援助,美国砸出的900亿美金武器买卖,还有一批批送到前线的F-16战机、海马斯火箭炮,可不光是画大饼。基辅征兵站的老兵安德烈说得透彻:“2022年那阵子,咱们还拿着破旧的步枪躲战壕,如今天天都有新装甲车开来,打起这仗来完全不一样了。” 武器装备这升级,战场上那效果真不是盖的。去年8月,乌军突然杀进库尔斯克州,打下个缓冲地带,就是靠着美国给的远程导弹,把俄军补给线精准打得找不着北。到了今年春天,哈尔科夫防御战上,那帮士兵用德国送的豹式坦克组了个反击大队,硬生生把俄军截在库皮扬斯克城外。前线女兵奥莉加在日记里吐露心声:“第一次握住F-16的操纵杆,就清楚咱们不再是挨打那方了。”现如今,前线战士聊得最多的是哪国北约又搬来了新装备,这些铁家伙比啥口号都顶用,士气蹭蹭往上涨。 欧盟年初拨出了1.48亿欧元的人道援助,确实没白费。在东部战区的医院里,那些从波兰运来的医疗设备救活了不少受伤的士兵。利沃夫兵工厂里,捷克的专家正带着工人们忙着修理反坦克导弹,这些细节让乌克兰民众深感,多国一直在默默撑着他们。就像基辅街头的老人老话说得好:“别人帮帮忙是情分,可这三年援助从没断过,这份支持比啥都贵重。” 硬碰硬才能争取到谈判的筹码。 乌克兰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和谈得靠打出来,别指望靠求人能成。眼下美俄乌在阿拉斯加、白宫接连开了好几轮会,可前线炮火根本没停。8月俄军空袭西部电子厂那会儿,乌军正忙着在苏梅州发起反攻;特朗普说“没急着停火”的时候,哈尔科夫的士兵们正用反坦克导弹轰炸俄军坦克群。这种“打着打着谈”的状态,让大家更清楚: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谈判桌上才能握有话语权。 三年来几场关键的胜利,成了撑住信心的“压舱石”。2022年收复赫尔松时,那满大街欢呼的人群,眼看得清清楚楚;去年巴赫穆特的大战虽然惨烈,但咱们硬是顶住了俄军的精锐部队。现在前线的战士们最喜欢聊的就是怎么用西方导弹击毁俄军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射车,怎么在巷战中把坦克变成“铁棺材”。这些实打实的胜绩,比任何投票都管用。就像从亚速钢铁厂活着出来的老兵帕夫洛说:“俄国人只认拳头,你让他们吃了苦头,才肯坐下来谈。” 调查显示,75%的人不接受俄罗斯的和平方案,原因不是好战,而是吃过亏。2014年顿巴斯停火协议一签就被撕破,让乌克兰人明白,那种没底气的协议就是白纸一张。如今大家都挺泽连斯基提出的“先停火再谈其他”,因为只有在战场上占了便宜,才能守住眼下的成果。最近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顶住了俄军的强攻,当地老百姓自发组建慰问队,给士兵们送上热腾腾的汤,大家嘴上最多挂着一句话:“你们多赢几场,我们谈判才能有底气。” 人心齐了,翻盘才有底气。 走进乌克兰的村村镇镇,最让人震撼的不是那满目疮痍的废墟,而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劲头。调查显示,54%的未参军人员愿意拿起枪,这个数字比起英法德这些欧洲国家高出许多。在第聂伯罗的训练场上,既有19岁的小伙子,也有60岁的退休老师,大家一块儿练射击,没人觉得稀奇。征兵官瓦西里说:“刚开始还得上门动员,现在倒好,都是人主动来报名,连女囚犯都愿意用三个月的战壕生活换个减刑,这劲头才是咱们的底气。” 全民抗战的劲头,可真是渗透到每个角落。西部的农民把拖拉机改成了移动掩体,东边的老师们在防空洞里给娃娃们上课,就连逃到波兰的难民也组了捐款群,每个月往家里寄钱买无人机。基辅地铁里的医疗站里,护士们主动留下,说啥“战士们在前线拼命流血,我们后方可不能退让”。这股齐心协力的劲儿,让乌克兰人彻底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看利沃夫那个面包店的老板娘,每天额外多烤200个面包,全发给路过的兵,她说:“只要大家坚持着,咱们就没输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