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牌24小时后,恒大物业以39%的惊人涨幅重返港股市场。1.28港元的开盘价背后,是资本对51%控股权争夺战的狂热押注。当华润、中海相继否认接盘传闻,为何市场仍愿为"不具约束力的要约"豪掷39亿港元?这场狂欢究竟是价值发现,还是又一场危险的击鼓传花? 央企接盘传闻引爆资本市场 9月11日的突发停牌公告,在12小时后揭晓答案:恒大清盘人已收到多家意向方对51%控股权的非约束性报价。尽管公告中"初步阶段""未开展谈判"等表述多达5处,但市场仍将"保密协议""指示性要约"解读为央企入场的信号。耐人寻味的是,在华润置地早盘紧急澄清后,股价仍坚守20%涨幅,反映出资金对物业资产的特殊定价逻辑——规模即护城河。 基本面支撑下的价值重估 #百度带货夏令营# 5.9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构筑起恒大物业的估值底座,这个较去年同期增长7.4%的数字,使其稳居行业前十。27.78亿元现金储备与4.91亿元净利润的组合,在当下房企暴雷潮中显得尤为珍贵。但细看半年报会发现隐忧:净利率同比下滑0.6个百分点至7.4%,58亿元应收款中29亿元已计提减值。对比华润万象生活24倍PE,当前125亿港元市值是否透支预期? 资本博弈的三大矛盾点 这场暴涨背后藏着精妙的资本博弈:清盘人设定的11月最终建议书时间表,与市场迫不及待的抢筹形成鲜明反差;央企接盘的宏大叙事下,是半年报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下降12%的残酷现实;更微妙的是控股权转让带来的治理变数——任何接盘方都需面对恒大系58亿元关联交易的遗留问题。这三个矛盾点,构成了股价剧烈波动的内在动因。 投资者应有的理性视角 短期来看,11月关键节点前或仍有博弈机会,但需警惕"利好出尽即是利空"的港股经典剧本。长期价值判断必须回答两个问题:5.96亿平方米在管面积中,有多少会因开发商暴雷流失?27.78亿元现金能否覆盖未来债务牵连?历史教训就在眼前:恒大汽车复牌首日暴涨70%后,三个月内跌去90%。 写在暴涨之后的冷思考 物业行业的轻资产模式天然抗周期,但恒大物业的价值重估远未到终局。普通投资者应紧盯三大信号:最终接盘方是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58亿应收款能否追回、在管面积留存率是否跌破90%。当资本狂欢遇上债务深渊,真正的价值从不在K线图的波动里,而在财报小数点后的细节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