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进军东北,为何主席调山东部队?究竟有何用意?
  • 意昂体育
产品展示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945年进军东北,为何主席调山东部队?究竟有何用意?

发布日期:2025-09-11 11:05 点击次数:122

1945年9月11号,山东军区收到了一封上级的电报,谁成想,这封电报后来在网上竟成了大家热议进军东北的一个话题。

电报里说了:“赶紧调4个师和12个团,大概2万5到3万人,分批从海上悄悄去东北。这次行动由萧华来带头。到了东北,大家都要低调,别用八路军的旗号,就用东北义勇军的名字。咱们要先到乡下和小城里,发动老百姓,壮大队伍,建好我们的根据地。”

为啥咱们进军东北的时候,不用华北的部队往北走,而是用了山东的部队呢?

挺让人纳闷的是,1945年9月23号,林总急急忙忙赶到河南濮阳,原本是准备去山东军区接替罗荣桓司令的位置。可谁成想,刚到那天就突然收到命令,让他赶去冀东。一个月后,又收到电报让他去沈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啊?

首先,领导决定要拿下东北,朱德将军的发言让大家备受鼓舞。

1945年9月,咱们军队向东北进军,这是个明智又直接的选择。毛主席很早就盯上了东北地区。记得1944年11月在延安开的会上,他就说过:“咱们得预备好几千个干部,将来好去东北大展拳脚。”

过了半年,在延安的好几次大会上,毛主席一遍遍地说:“咱们得准备好20到30个旅,大约15万到20万人,到时候从军区抽出来,开到东北去。现在咱们的基础还不牢靠,根据地经济上还是手工业为主,没啥大工业、重工业,地域上也没连成片。往后要想发展,东北这块地方可太关键了。要是有了东北,咱们的基础就稳了。”

提起东北地区,它占地可广了,有130多万平方公里,住着3800万人呢。这儿东西多得很,交通也方便,工业体系也很完善。

那时候,东北的煤产量快占到全国的一半了,生铁产量更是全国的绝大部分,有87%,钢铁产量也超过了全国的九成。东北的铁路网密密麻麻,有1.4万公里长,公路也有10万公里,加起来占了全国公路和铁路总长的一半还多。而且,东北还是个大粮仓,土地肥沃,能耕种的面积超过3200万公顷,每年产的粮食有2000多万吨。最重要的是,蒋介石在东北那边根基不深,力量不够。

所以,一听到苏联军队进入东北的消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立刻下令,让冀热辽军分区的头儿李运昌,还有山东军区滨海军区的二把手万毅,带着他们的队伍往东北赶。与此同时,他们还安排延安的干部们,准备一批批地送到东北去。

没想到,这时候听说苏联和蒋介石签了协议,一时间,好多延安的干部都犯了难,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去东北。

重要时刻到了,1945年8月28日这天,朱老总刚把坐着美国飞机去重庆谈判的毛主席送走,就立马召集了要前往东北的干部们开了一个会。

在会议上,朱老总耐心地告诉大家:“咱们得往东北使劲儿,那边机会多得很。蒋介石的大头兵都在南边呢,想走到东北,起码得走上半年。就算他们真到了东北,也不过是他们占着城里,咱们守着乡下。有的同志一看签的那些条约,心里就凉了半截,可条约里哪儿写着不让咱们去,不让咱们管啊?现在,咱们得赶紧派五万大军过去,再带上上万名干部,以后还得继续派人。这是一条长远的、稳稳当当的路子。”

朱老总的那番话,就像是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让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不少,也提振了大家的士气。可没想到,紧接着就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儿。

第二,看到东北敌军大举进攻,聂荣臻赶紧带着部队守护华北地区。

提起晋察冀这块抗日根据地,它在战争年代藏在敌人后方,经过一次次战斗的磨炼,到抗战结束时,已经壮大到占地23万平方公里,有了30万的主力大军,还有90多万基干民兵。要说进军东北,从地理位置到兵力大小,它都应该是我军的首选之地。

说起来,早在1945年8月29日,延安那边就给晋察冀和山东军区发了电报,让他们赶紧准备派干部和部队去东三省。可谁成想,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出了件谁也没想到的事儿。

1945年8月16日,蒋介石悄悄给傅作义发了封电报,说:“赶紧把你手下的部队都召集起来,往平绥线那边快速移动,把铁路边上的八路军都干掉,然后赶紧接手包头、归绥、集宁、大同、张家口这些城市。”

其实,从1945年8月底到9月中旬,蒋介石假借谈判做幌子,打着“接受日军投降”的旗号,悄悄调动了八个战区的36个军、73个师的庞大兵力,对我军在华北的晋中、晋北、晋察冀、晋冀鲁豫,还有华中地区的根据地,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袭击。

这次敌人主要攻打平绥、同蒲、平汉、津浦路这些铁路线周边,想快点占住华北、华东的重要地方,好把我军的根据地分开包围起来。他们还打算打开去东北的路,早点抢下东北,用强大的力量逼我们在谈判时多让步。

1945年9月11日,上级给晋察冀和晋绥两个军区下了新命令:“为了把东北发展好并牢牢掌握住,你俩军区得在平绥、同蒲、平汉、津浦这四条铁路上打几场仗,拦住敌人别让他们往华北根据地靠近,好让我军能顺顺利利地进到东北去。”

遵照这个命令,聂荣臻立刻从延安赶回了晋察冀根据地,他迅速地把冀察、冀中、冀晋、冀热辽这些军区的部队整合成了8个纵队,包括23个旅,总共有快20万人了。这里面新成立的第一野战军,由聂荣臻带着,打算往西开进绥远,全力去应对傅作义和马占山对察哈尔、张家口的攻击。

另外一边,新成立的第二野战军,还有打算开到东北的晋冀鲁豫第一纵队,加起来一共5个纵队,在冀热辽军区的头儿萧克司令、程子华政委,还有副政委罗瑞卿的带领下,一路往北走,保证华北到东北的路上不出问题。

于是,聂荣臻领导的华北军队,为了能够让我军的其他部队顺利进入东北,只好继续留在华北地区。

第三,主席对罗荣桓下了死命令:“赶紧组织渡海,这事儿一刻都耽误不得了。”

聊起咱们军队往东北进发,首先得瞅瞅东北这地儿在哪,地理位置咋样。

从地图上瞧瞧,这地方北边挨着苏联,东南边和朝鲜接壤,西南边连着冀热辽根据地,隔海还能望见山东根据地。要是咱在这儿建个根据地,经济上有大靠山,跟苏联打交道也方便。但要是被蒋家军占了,那南北的敌人就会合起来,把咱八路军、新四军夹在中间,地势上可就吃亏了。那时候,谁先下手拿到东北,谁就掌握了战略上的先机,对敌我两边来说都是这样。

因为聂荣臻带领的华北部队要负责打掩护,为了让我军能更快进入东北,上级下了命令:“山东的主力部队和大部分干部得赶紧去热河开展工作,得把冀东、锦州、热河都牢牢守住。等以后苏军撤走了,我们得拦住那些顽固的敌军,不让他们进东北热河。还有啊,得再从山东调三万兵力去东北发展,还得给他们配上好装备。”

另外,上面领导说:“要让华东新四军调八万人去山东和冀东,目的是守好并发展山东根据地和冀热辽那块地方。得建起来还要扩大冀热辽军区,让李富春当书记,林总当司令。罗荣桓和萧华得去东北干活,山东局也得改成华东局。还有,陈毅和饶漱石也会被派到山东去工作。”

接到通知后,各地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队伍都开始打包行李出发了。在罗荣桓和萧华的带领下,主要由万毅司令员指挥的“东北挺进支队”,从山东蓬莱的滦家口分批坐船出发,海上航行了大约一个星期,终于在9月底抵达了安东。

没想到,第二天罗荣桓就收到了毛主席更加紧迫的指示:“你们得在二十天到一个月内,让两三万部队和干部成功过海,不然战略任务可完不成。得拼尽全力,赶紧组织渡海,一刻也不能再耽误了。”

抗战结束后,毛主席本来想让罗荣桓回延安安心养病,打算安排林总去接替他的工作。毕竟山东的军队大都是八路军115师发展起来的,林总要是去了山东战场指挥他的老队伍,那肯定是驾轻就熟。

偏偏在这个时候,我军正急着往东北进军,非常需要高级将领,所以毛主席只能临时改变计划,让身体不好的罗荣桓带着部队渡海去北方。

但现在负责山东军区事务的罗荣桓,肾病越来越厉害,已经躺床上起不来了,根本没法动弹。而且,来接替他的陈毅司令员还在路上,山东这边的工作也不能就这么放着不管。这可真是让人犯难啊!

罗荣桓实在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拖着病体安排兵力。他让萧华带着一部分人马走海路,另一部分则渡过黄河走陆路北上。而许世友指挥的胶东军区部队,则留在原地继续战斗。这样安排后,过了一个多月,陈毅来到了临沂,罗荣桓这才把山东的工作交给他,自己赶紧忙活着组织山东的其他主力部队去东北,还得规划海上和陆地的行军路线,整天忙得团团转。

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陈毅和罗荣桓又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一个更加紧迫的通知:“山东那边得赶紧凑齐5万兵马,好好规划渡海的事儿,然后一批接一批地往北送。不管是走路还是坐船,都得赶在下个月底前,让这些部队全到辽宁省去。那边情况紧急,越快越好!”

在罗荣桓和山东军区干部的齐心协作下,到1945年12月上旬时,除了黄克诚带着的三万多部队最后走海路去辽东,到了沈阳和鞍山外,鲁中军区的司令罗舜初也带着鲁中警备第3旅和山东第3师的9000多人在那时候到了东北。这样一来,从山东去东北的十万大军里,山东抽调的部队加起来有6万多人了。

就是那些来自山东、经验丰富、能打胜仗、作风顽强的老队伍,在解放东北的后续战斗中,建立了赫赫战功。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