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R-77M服役的新闻,这两天看着满屏都在刷,美媒、乌媒一个接一个,一水儿地搞大标题,什么“几乎比肩霹雳-15”,还摆出各种性能清单对比,看着感觉这导弹仿佛明天就要统治天空,其实真细琢磨,事儿没那么简单。 说起R-77,得从很多年前说起,这东西最早那会儿,苏联还在,超视距空战纯粹想象,栅格尾翼拉风,又快又灵活,当时苏制思路就是不走寻常路,讲究个大机动,能拐弯就拐弯。但转眼技术上来,什么中程格斗早成伪命题,机动极限再高,敌方雷达一锁就变成背景板。过去几年,R-77跟着俄空军在中东、乌克兰用过几次,效果只能说不尽如人意,射程问题最明显,导引头靠前几代,抗干扰,数据链啥都跟不上。大伙儿吐槽得都快成段子了,说俄制导弹实战都靠“吓唬”,碰上美制家族的AIM空空弹,都见谁谁尴尬。 俄军不傻,这些差在哪儿自己早清楚,所以产品180这个项目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灵感。说到底,苏-57总不能还拿老R-77凑合,硬着头皮也要上新弹。产品180,就是后来的R-77M,立项很早,中途方案改了不下三回。比如这波,小梯形翼替代了栅格翼,原本追求极限机动,现在思路理性多了,注重射程和通用化。再说动力系统,双脉冲火箭机正流行,霹雳-15用得风生水起,其实俄罗斯也是这方面老牌玩家,只是推力叠加难点不少,弹体又不能无限放大,射程190千米,纸面算账容易,真用起来,很难有多少弹能打到头。反正,美媒一说到“接近霹雳-15”,都得加一句,这只是在理论上,别全信。 雷达导引头,本事再大,碰上细节还是藏不住短板,R-77M打着主动雷达的名号,但技术路线和国产霹雳-15、美国AIM-120D差别不小,别人都用有源相控阵,俄罗斯采用机电混扫本土方案,实在没条件上更高级的产品。坦白讲,这种系统体积大,功率一般,抗干扰能力本身就成疑问。乌克兰那边的消息也多,真枪实弹里,俄方空空导弹压制电子战,往往发动一波就“失联”,正经躲不开西方手里的各种干扰手段。即便是自己战机雷达能力再强,好弯绕也救不了指引的短板。 看一眼现代空战啥路数,想把对手击落,没人硬拼谁能坚持拉着目标带弹飞一百多公里,分分钟就暴露自己,进了对方反击圈,风险太高。所以数据链成了标配。没有双向数据链,导弹中段飞行就寸步难行,没法实时调整,飞着飞着,离目标差一大截,等雷达开机,敌人早没影,没法和空中预警机、其他战机交换信息,就是想玩超视距拦截,茶壶煮饺子倒不出。霹雳-15飒得很,歼-10CE带着霹雳-15E全球首射实战,180公里外一击毙命,全靠全套打击体系实时通联,R-77M这块差距不是一两年能抹平的。 再说射程,大伙总盯着190千米看,屏幕前一顿意淫,以为一发入魂。可惜空空导弹射程,从来都是“理想实验状态”,实战天气、干扰、目标机动全都扣减,最终有效杀伤圈少一大半。西方真正掐架也就AIM-120D、欧制流星、霹雳-15三家主流,流星原来风头挺劲,被这两兄弟一搞,存在感全无。AIM-120D数据透明,打击效果连续验证;霹雳-15甩出硬核战绩,印巴空战,印度阵风直接躺下,数字不是宣传片,是战场跳出来的结论。 对比完这些,再看俄罗斯R-77M,虽说技术方案越来越新,涉及动力、飞控全都下功夫,但外部条件没突破,雷达、电子基础薄弱,整个打包协同不上,单凭一枚导弹性能,再怎么包装,也离主流对抗有道坎。西方媒体热衷拿“接近霹雳-15”来做文章,真有点自娱自乐味道。要说战场上,光有导弹没体系,遇上美制预警机、数据链大网,轻轻松松就打成“德味香肠”,这不是黑俄罗斯,是现实。 说回本土雷达导引头,别看外壳体积大,真正遇到大规模电磁对抗,一堆毛病就爆出来。机械混扫卡着技术天花板,全球先进国家都优先攒电子模块小型化,搞高频宽抑制,很多本领并非写在说明书上。抗干扰能力,跟有源相控阵差一大截,飞行路径又没法灵活调整,制导精度、鲁棒性全靠系统分工,单弹牛也没用,顶多成了个“赶海的”。 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美媒给R-77M画的大饼,再一看实际数据,不敢说假多实少吧,至少“用力过猛”。实战里,没人光追最大射程,关键是有效射杀概率,体系升级才是头等大事。以往R-77让人印象深刻,是苏联冷战思路下的产物,现在整天贴着“霹雳-15接近”,乍一看很振奋,细想无非还是补短板。 其实各国军工拼到这份上,先进不先进、厉不厉害,其实看天花板不是地板。中国和美国的空空导弹能打出来的,靠的是整条产业链,发射平台、预警机、数据链、网络信息流一气呵成,不光是单弹射程、弹头威力在炫技,俄系这波搞出R-77M,能算是补齐武器谱上的短板,对装备苏-57、苏-35、苏-30战机固然是好事,但离全球先进水平,还是那句话,纸面参数好看,真实能力还得看全系统协同和真实对抗磨出来。 各国军事媒体、网友讨论区里,俄罗斯这波升级,有掌声有疑问。有人热情期待R-77M能帮苏-57洗白,也有人直言体系缺失,难超中美。梳理下来,整体格局没变,顶级空空导弹还是那一拨选手,谁有体系谁笑到最后,新弹来了,俄空军肯定高兴,但大战场下的胜负,看的是全链条把控,单靠一枚导弹,难赢硬仗。中国和美国,已经把高端空战推到拼体系、拼底层技术能力,导弹多牛,先过了通信联动关,才有话语权。 俄罗斯R-77M要追赶世界一流水平,还得补课不少,霹雳-15不是随便就能接近的标签,这当中不止一颗发动机或者一根数据链的事,是整个军工生态、体系联战水准的综合大考。新弹服役,俄军当然提气,真要打出名堂,还得时间来检验。 讨论还在继续,谁说这事没看头,不过谁能站在空中力量巅峰,装备不是决胜利器,背后那套体系,才是真正的王者。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