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亚洲土地上,中国空军近几年发展势头挺猛,歼-20隐身战机大批服役,轰-20战略轰炸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国家的防御实力,还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关注。作为邻国的印度,其空军现代化步伐一直有所滞后,面对中印边境那复杂的局势,印度军方开始展现出强烈追赶的意愿。 最近,印度媒体披露的几个项目里,明显借鉴了中国先进装备的设计理念,不管是轰炸机还是新一代战斗机,甚至在作战策略上也对准了中国的东风-26导弹。这样毫不遮掩的模仿,能看出印度在军事技术方面既有点焦躁,又想追赶的心思,不过也暴露出他们在基础技术上的薄弱。 印度空军打算搞一款超远程打击机,内部叫ULRSA,目标航程可是高达12000公里,跟中国的轰-20隐身轰炸机水平差不多。这架中国的轰-20采用飞翼设计,估计航程也超过了10000公里,还能挂载不少精准导弹,负责洲际任务。 轰-20的研制,源自中国空军多年来对远程打击能力的持续需求。从上世纪末开始构思,到2024年通过卫星图像看见的巨型原型试验,再到2025年上半年顺利完成地面滑行测试,整个过程都彰显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实力。 相对而言,印度的ULRSA项目是在2025年7月的媒体报道中首次展现,其计划装备国产布拉莫斯-NG导弹和阿格尼-1P短程弹道导弹,具备核常两用的打击能力。印度方案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借鉴俄罗斯Tu-160的高速特点,目标速度超过马赫2。不过,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影响隐身效果,雷达反射面积变大,就像轰-20那样难以避免被敌方雷达捕捉。 中国的轰-20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和内置武器舱,设计上减少了外部挂载对气动的影响。而印度在整合导弹方面还得解决不少工程难题,或许会采用半埋式的舱门,结构就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模仿虽显雄心,但印度缺乏完整产业链支撑,像光辉战斗机项目,从1983年开始到2015年才服役,一路拖延。ULRSA也可能遇到类似发动机推力不足的问题,恐怕还得靠进口GE F414的变种才能解决。 细瞧,印度在轰炸机的研发推进上,与中国的轰-20相比,差别还是挺明显的。中国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带头,先后验证了风洞模型和全尺寸样机,还结合了矢量喷口和量子传感器,确保在威胁环境里能穿透得了。而印度嘛,就寄希望于国际合作,最初打算让法国达索来帮忙搞隐身涂层,可他们本土航空技术底子不扎实,想快点搞出来可不那么容易。 跟以往印度那些项目比起来,ULRSA算是挺有进步的吧。以前他们主要靠苏-30MKI的许可组装,归根到底就是引进技术然后拼装,但这次强调的全生命周期自主研制,加上人工智能导航,作战弹性更强了。不过核心差别在于,中国的轰-20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准备,预计在2025年前能首次试飞,而印度还只是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还没有实物验证,差距挺大的。 总的说来,这样的照搬模仿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鼓舞印度空军的士气,但掩盖不了两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中国的轰-20已经展现出明显的领先优势,基本上已经确认为行业的前沿。 印度空军还在考虑第六代战机平台,把它定位为远程攻击轰炸机,这跟中国歼-36重型隐身飞机正面对标。中国的歼-36预计在2024年底会首飞,到了2025年新曝光的图片显示它采用三引擎布局和侧并座舱设计,机身大约23米长,重量超过50吨,属于介于战机和轰炸机之间的级别。 歼-36由成都航空工业集团牵头研发,采用菱形机身设计来降低阻力,配备了大型武器舱,能同时携带多枚空对地导弹,同时无尾布局的设计也增强了机动性能。 在2025年的讨论中,印度方案提出,航程大致在5000到6000公里左右,重量在30到35吨之间,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系统,能实现海陆天基平台的多域协同作战。这一设想与中国的歼-36极为相似,不过,歼-36已经完成了多次飞行试验,展现出了其侧舱布局方便任务分工的优势,还具备无人机伴飞的能力。而印度的概念还处于抽象阶段,没有经过引擎的验证,估计会借鉴日本GCAP项目的技术进行分享和完善。 中国方面利用国家级实验室模拟高空条件,不断优化电子战设备,印度则主要依靠国外合作,比如与英国BAE系统合作进行传感器融合,但因为本土生产能力有限,类似LCA项目的延误风险还是挺大的。 在歼-36的换代过程中,中国安排它来承担部分歼-20的任务,侧重于深入战役打击,还融入了天基网络,确保在全谱段都占优势。而印度的六代战机要是能实现的话,肯定会超越苏-30MKI的制空限制,变得更灵活,也能在战略上增加变通。但不一样的是,中国的歼-36已经确认三台引擎的推力到达150千牛,印度的话还得从双引擎开始,机动性上就会差点儿。 比起之前的印度AMCA五代战机,这款六代机更注重轰炸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制空技能,特色在于提升了内部燃料储存,减少了空中加油的频率。印度走的路线是以AMCA为基础,2025年5月获得了150亿卢比的投资批准,预计到2028年能实现首次飞行,但要升级到六代,得额外拨款,2040年之后才可能真正成熟。 印度的主要考虑之一就是躲避中国东风-26弹道导弹的威胁。这款导弹射程大概在4000公里左右,能覆盖印度北部的基地,2025年的报告还提到它的核常兼备能力提升,精度也更高,能打击移动目标。于是印度的策略就是将战斗基地往南迁,选在泰米尔纳德邦或者卡纳塔克邦,从后方出发执行任务,确保穿越边境投放弹药后还能返回,避免前线机场被摧毁。这种布局跟美国空军的规划挺像的,基地后退能减轻导弹的风险,可惜印度的基础设施还不太跟得上,南部的机场基本还得升级跑道,才能支撑重型机型。 东风-26的机动发射方式缩短了预警时间,这让印度得把预警雷达网融入进去,提升反应速度。模拟测试显示,一旦北部的设施受到攻击,损失会达30%,所以远距离的防卫设计变得特别重要,可以实现无加油飞行。这比过去依赖前线部署的方式要更先进一些。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国东风-26还在不断升级,今年2025年还会推出高超音速滑翔变体,增强穿透能力。对于印度来说,也得研究相应的拦截手段,比如升级版的阿卡什导弹,以应对这类新型威胁。 这些印度项目虽然借鉴了中国的路线,但技术水平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中国空军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H-20轰炸机和歼-36战机测试都挺顺利,区域威慑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而印度的ULRSA还处在概念阶段,2025年7月,国防部还否认了一些媒体的报道,实际重点放在AMCA五代机上,预计要到2028年才能实现首飞。 六代飞行器的讨论挺热烈,可正式启动还没看到动静,主要难题是航空技术积累还不够。印巴冲突一爆发,印度空军的短板就暴露无遗 ,巴基斯坦用中国的PL-15导弹击落了印度飞机,体现出中国武器的优势。印度虽然拼命想提升实力,但这也可能引发区域军备竞争,给边境局势添乱。中国依然胸有成竹,靠自主创新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 要真坚持走这样的路子啊,估计到2030年左右会有点眉目,但和中国比起来还差得远。中国的J-10C在实战中展现出不少优势,巴基斯坦也买了不少,间接给印度施加压力。印度得好好考虑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了,不能光靠模仿搞搞。中国航空强国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和不断创新,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