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去年冬天那件刚到手就迫不及待穿上的新棉袄吗? 当时拆了包装就直接套身上觉得反正外面还要穿外套不直接接触皮肤应该没问题。 可你知道吗服装厂老板看到这种习惯都会直摇头大多数人对待新衣服的方式其实都存在健康隐患。 最近和一位做了二十年服装生意的老板聊天他坦言自己从不会把未洗的新衣直接穿上身。 “再好的品牌也难免有化学残留”这句话让我瞬间想起了衣柜里那几件买来就直接穿过的衣服。 调查显示只有22.8%的人会清洗所有新衣服而61%的人仅清洗贴身衣物还有8.24%的人什么衣服都不洗。 这个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大多数人对新衣服卫生状况的认知盲区。 一件衣服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纺纱、织布、染色、印花、裁剪、缝制、包装、运输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工操作。 这意味着在你拿到新衣服之前它已经经过了无数双手。 生产车间里的灰尘、纤维屑以及工人手上的汗渍都可能残留在衣物纤维中。特别是那些直接接触皮肤的T恤、内衣、睡衣如果买回来不洗就穿这些看不见的污染物就会直接贴在皮肤上。 服装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 甲醛被广泛应用于防皱处理氯化苯用于保持颜色艳丽偶氮类染料可能含有害物质防虫剂和防霉剂则在储存过程中使用。 这些化学物质残留在衣物上成为潜在的健康风险。 打开新衣服时闻到的刺鼻气味主要是甲醛发出的信号。 甲醛是一种强烈刺激性的有毒物质易溶于水。 短期接触可能引起咳嗽、皮肤过敏、流泪等症状。 长期接触则可能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上海市检验检疫局曾检测出某法国知名品牌进口服装甲醛含量超标不合格率超过同期其他被检品牌的10倍以上。 这个案例说明即便是知名品牌也可能存在化学残留问题。 实体店里的衣服情况相对好一些因为店家会把衣服挂在外面展示长期通风后甲醛的味道会散得差不多。网购的衣服就容易味道比较重它们在出厂后一直密封包装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也没人拆开透气。 特别是低价服装和小作坊生产的衣服工艺不到位甲醛残留往往更严重。 这些衣服买回来要是不洗就穿很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红疹、瘙痒。 对于孩子、孕妇或者皮肤敏感的人群来说危害更大。 很多人觉得自己买的新衣服是第一手的其实不然。 实体店里的样品衣可能已经被几十个人试穿过。 如果试穿的人本身有皮肤病或真菌感染那些细菌就有可能残留在衣服纤维上。 婴幼儿服装需要特别关注。 儿童皮肤更为敏感且更容易受到有害物质的伤害。 我国对纺织品甲醛含量有明确标准:A类(婴幼儿用品)要求甲醛含量≤20mg/kgB类(直接接触皮肤)≤75mg/kgC类(非直接接触皮肤)≤300mg/kg。 网购服装的风险更高。 这些物品往往囤积在大仓库里常年没有接受日晒易滋生螨虫和细菌。 中消协曾报告称部分网购平台销售的服装存在甲醛超标现象其中包括婴幼儿服装。 外贸服装也可能存在问题。 专家提醒在购买外贸服装时要更加小心不要买回因为环保原因而被退货的产品。 有些外贸服装可能是被国外市场淘汰的不合格品。 去除新衣有害物质并不复杂。 甲醛易溶于水简单的洗涤就能大幅减少其含量。 对于不能水洗的厚重衣物通风晾晒数日也能有效减少甲醛残留。 盐水浸泡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将一勺盐溶于水后将衣物放入盐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这样可起到固色作用。 对于深色衣物此方法尤为适用。 温水浸泡也能帮助去除化学残留。 温度控制在30-60℃浸泡半小时左右然后换水再重复一次。 如果在浸泡过程中发现水变黄可能需要多浸泡几次直到水清为止。 对于异味较重的新衣服可以在清水中添加少量白醋或食用盐进行清洗。 食用醋能帮助破坏甲醛分子结构同时软化布料。 白醋还能中和残留的碱性物质有轻微的固色效果。 专家建议应选用无残留洗衣液进行清洗避免二次污染。 特别是婴幼儿和敏感人群的衣物应进行多次清洗确保彻底洗净。 洗完后最好在通风处自然晾干避免暴晒导致衣物褪色或变形。 颜色特别鲜艳、手感特别硬挺的衣服往往甲醛含量更高。 这类衣物更需要彻底清洗。用手轻轻搓洗重点部位即可不要用太大力以免损伤衣物纤维。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穿新衣服从来不过敏是不是就不用洗了? 这种想法其实存在误区。 过敏反应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有些危害是长期积累的。 就像吸烟不会立即导致肺癌长期吸烟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 服装生产商透露他们自己在工厂里都会佩戴口罩因为生产车间里的化学物质浓度较高。 虽然成品衣服上的残留量相对较低直接接触皮肤仍然存在风险。 除了化学残留新衣服上还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 服装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霉菌、螨虫等污染。 这些微生物可能引起呼吸道过敏或皮肤问题。 特别是放在塑料包装袋里很久的衣服更容易滋生细菌。 塑料包装不透气如果衣服在包装前含有少量水分就会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 干洗也不是万能的。干洗使用的化学溶剂可能残留在衣物上对人体造成伤害。 干洗后的衣服最好在通风处晾晒一段时间再穿。 有些人喜欢购买打折的过季衣服这些衣服可能在仓库里存放了很长时间更需要彻底清洗。 存放过程中使用的防虫剂、防霉剂可能残留在衣物上。 运动服装尤其需要注意。 运动时出汗多毛孔张开如果穿着未清洗的新运动服化学物质更容易通过毛孔进入体内。 运动服装通常含有更多功能性化学涂层这些涂层可能含有害物质。 牛仔裤是很多人不爱清洗的衣物之一新牛仔裤的化学残留问题尤其严重。 牛仔裤在染色和做旧处理过程中使用大量化学物质最好清洗后再穿。 真丝、羊毛等特殊材质的衣物需要特别注意清洗方法。 这些材质比较娇贵不能使用过热的水或强效洗涤剂也不能因此就不清洗。 可以选择专业的真丝羊毛洗涤剂用冷水轻柔手洗。 有些人认为价格贵的衣服就不用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价格高不代表没有化学残留甚至有些高端品牌为了保持版型会使用更多的定型化学剂。 服装标签上往往会有清洗说明很少有人仔细阅读。 按照标签指示的正确方法清洗既能保护衣物又能确保卫生。 忽略清洗说明可能导致衣物损坏或清洗不彻底。 洗衣机的清洁也很重要。 如果洗衣机本身不干净洗出来的衣服反而可能被二次污染。定期清洁洗衣机内筒才能确保洗衣效果。 晾晒方式也有讲究。 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作用长时间暴晒可能损坏衣物纤维。 最好在通风阴凉处晾干避免直射阳光。 有些人习惯把新衣服挂在阳台通风几天就算清洗了这种方法对去除化学残留效果有限。 通风只能挥发部分甲醛无法去除已经固着在纤维中的化学物质。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新衣服不洗就穿的风险更大。 过敏原可能引发湿疹、皮炎等皮肤问题。 医院皮肤科经常接诊因穿着未清洗新衣导致过敏的患者。 孕妇和婴幼儿更需要特别注意。 他们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对化学物质的敏感度更高。 孕妇穿着未清洗的新衣化学物质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影响胎儿发育。 除了清洗选择衣物时也要注意材质。 天然纤维如棉、麻、丝通常比化纤更安全。 天然纤维在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也可能使用农药和化学剂因此同样需要清洗。 有些消费者开始关注有机棉服装。 有机棉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加工过程也尽量减少化学剂使用。 即便是有机棉服装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接触污染物因此还是需要清洗。 颜色较深的衣物通常需要更多次的清洗才能去除浮色和化学残留。 第一次清洗时最好单独洗涤避免染色其他衣物。 清洗时观察到水变色属于正常现象。 冬季厚重衣物如羽绒服、大衣等很多人觉得清洗不便就不洗了。 其实这些衣物可以送到专业洗衣店清洗。 自己清洗时要注意选择专业的洗涤剂避免损坏衣物。 有些人会使用蒸汽挂烫机来“清洁”新衣服认为高温蒸汽可以杀菌。 这种方法确实可以杀死部分细菌对化学残留的去除效果有限。 蒸汽挂烫不能替代水洗。 新鞋也需要清洁。 鞋子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胶水、皮革处理剂等化学物质可能残留在鞋内。 直接穿新鞋可能导致脚部皮肤过敏。 最好先通风几天并穿着袜子试穿。 配饰如围巾、帽子等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同样需要清洗后再使用。 这些物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经过更多手工环节污染风险更高。 健身服装和泳衣需要特别注意。 这些衣物直接接触皮肤且穿着环境特殊如果含有化学残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有些人认为只有贴身穿的衣物需要清洗其实外套等不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也需要清洗。 化学残留可能通过空气传播还是存在吸入风险。 干洗后的衣服要立即取出包装袋挂在通风处让化学溶剂挥发。 不要将干洗后的衣服直接放入衣柜这样会导致化学溶剂在密闭空间内积聚。 收纳换季衣物时要先清洗干净再存放。 脏衣服存放容易发霉而残留化学物质的衣物长期存放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更多有害物质。 每次购买新衣服后养成先清洗再穿着的习惯。 这个简单的步骤可以避免很多健康隐患。 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为了健康值得。 服装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坚持这个习惯。 他们了解生产过程知道看似干净的新衣服其实隐藏着多少看不见的污染物。 下次当你拿到新衣服时不妨先闻一闻。如果有刺激性气味最好用盐水或加醋的温水浸泡清洗后再穿。 健康穿着从第一次清洗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