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这辈子,好像就没打过几场顺风球。 我说的不是比分,是气氛。 这家伙的职业生涯,活脱脱就是一部《论如何在万人体育场里,把漫天嘘声当成交响乐听,并最终捧起冠军奖杯》的实战指南。 就说这次美网打弗里茨,你敢信? 他老兄慢悠悠送出去13个破发点。 13个! 哥们,这是大满贯八强赛,不是慈善表演赛。 感觉他就是嫌剧本太寡淡,非得给自己调成地狱模式,玩的就是心跳。 最后赢了,还对着全场观众抛个飞吻,那感觉就像在说:“感谢各位捧场,没你们的倒彩,我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这么来劲。” 这人有毒。 你很难用“伟大”这种干巴巴的词去形容他。 费德勒是仙,是艺术;纳达尔是神,是战魂。 他们俩往那一站,就是网球这项运动最好看的海报。 德约科-维奇呢? 他更像个精算师,戴着金丝眼镜,手里拿着算盘,一板一眼地计算着你的体能、你的心态、你的每一个技术漏洞,然后用最让你难受的方式,一点击溃你。 他不是来表演的,他是来收割比赛的。 也难怪那么多人不喜欢他。 费纳时代太美好了,像一场王子与王子的童话。 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还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 他不仅要赢,还要用一种不那么“诗意”的方式赢,打破了所有人的美梦。 这么多年,他就像那个班里最不合群的学霸,你考不过他,也玩不过他,最后只能在背后嘀咕两句。 这种“全民公敌”的剧本,他演了快二十年了,早就炉火纯青。 所以,当半决赛的对手换成阿尔卡拉斯时,整个舆论场瞬间高潮,几乎所有人都把宝押在了那个西班牙小子身上,我一点都不意外。 太正常了。 阿尔卡拉斯,一个完美的、为镜头而生的天之骄子。 他有纳达尔的肌肉和冲劲,有费德勒的灵动和手感,笑起来一口大白牙,阳光灿烂,简直就是为了取代旧神、开启新时代而量身定做的。 他的一切都那么“政治正确”。 而德约科维奇呢? 他总是在“正确”的对立面。 他的饮食、他的冥想、他偶尔的暴怒、他对规则的挑战,都让他显得格格不入。 温网决赛那场五个小时的鏖战,阿卡赢了,全世界的媒体都用“改朝换代”来做标题。 好像只要他赢一次,就能把老德这尊神像彻底推倒。 可他们忘了,推倒一座山,哪有那么容易。 看好阿卡的人,理由都差不多:年轻,体力好,状态爆棚,上一场刚赢过。 这些都没错。 但网球这东西,尤其到了半决赛这个刺刀见红的阶段,拼到最后,其实就是一口气。 谁的这口气更长,谁更能扛事儿,谁就能活下来。 阿尔卡拉斯的天赋是核武器,能瞬间摧毁一切;但德约科-维奇的经验和意志力,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防空洞,你炸不垮他。 我甚至觉得,老德就喜欢这种被全世界看衰的感觉。 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阿卡身上,所有的压力都甩给那个20岁的年轻人,让他去背负“时代接班人”的十字架。 而他自己呢? 光着脚,没压力,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上场,去拼一场算一场。 这种心态,反而最可怕。 所以,这比赛还用预测吗? 技术层面,两人五五开。 体能上,阿卡占优。 经验上,老德能甩他三条街。 真正决定胜负的,可能就是几个关键分上的心态变化。 是年轻人一鼓作气掀翻旧秩序,还是老家伙用他那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劲儿,再给全世界上一课? 说真的,这问题没啥意义。 我们这些看客,不过是在期待一个自己早就预设好的结局罢了。 要么是看腻了旧神,想赶紧换个新偶像舔一舔;要么就是单纯想看那个最不被喜欢的家伙再赢一次,就为了看看全世界媒体那副被打脸的表情。 至于网球? 有时候,网球本身,反而是这出大戏里最不重要的东西了。 |

